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篇
  免费   2篇
民族学   16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58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97篇
社会学   5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1.
孙鹏  门丽 《中国民族博览》2016,(24):176-178
徐州作为两汉文化的发源地,出土的汉画像石种类丰富、图案繁多.徐州汉画像石博物馆收藏了来自徐州各地的汉画像石,乐舞图像也常见于汉画像石图像中,其中建鼓舞和长袖舞频繁出现.本文对这两种乐舞的形式与风格进行了探讨,论及它们在汉代乐舞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且在此基础上对其象征意义进行合理推测.  相似文献   
12.
冯晖墓于1992年初因被盗而为世人所知,其壁画、彩绘浮雕、砖、墓志铭等件文物,皆稀世珍宝,既填补了五代考古空白,又补正了史缺。这是继前蜀王建墓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冯晖墓中的彩绘砖雕乐舞对我们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3.
唐代诗歌与音乐的关系非常密切,来自西域的乐舞,更是以其独特的文化气质影响了盛唐的诗歌创作。西域乐舞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与盛唐诗人崇尚自然、直抒胸臆的审美风尚有着天然的联系。西域乐舞的大气磅礴,与盛唐诗歌的英雄色彩也很有关联。  相似文献   
14.
丝绸之路是世界历史上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重要线路,是人类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流的主干道,在东西文化交流、商业贸易往来、民族迁徙融合、政治军事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宁夏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考古出土的大量遗物,见证了文化交流的发达与繁荣.乐舞遗珍便是其中非常重要而又独特的种类,且显示了“声色之美,戎华兼采”的区域特色.  相似文献   
15.
16.
为探索"傩"文化的潜在价值,通过文献分析和实地考察等方法,认为傩文化是先民遗存的活态文化基因,其包含着人类自身丰富的潜性思维方式及原始宗教与乐舞艺术.因此,它对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对三秦大众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娱乐生活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彩亭艺术源于汉代的“百戏”是汲取了“寻僮”中的高竿技巧和融合相关艺术门类的有益成份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它经过唐宋时期“高台社火”的发展阶段,成型于明清时期的“抬阁”,最终定型为现代广场文艺中的“彩亭”.彩亭艺术与民间节令风俗联系紧密,主要是群众的自娱性演出,其本身并不带有宗教色彩.彩亭艺术同中国民间表演艺术的发展方向大抵相同,即走了一条“娱神——娱神娱相兼——娱人”的共同之路.  相似文献   
18.
张艺涵 《殷都学刊》2023,(3):96-102
曹魏郊庙乐舞歌辞所传寥寥,致使其在乐府研究中湮没不闻。从曹魏郊庙仪式的程式与内含视角出发,可补充了解该时期郊庙乐舞歌辞的沿袭与迁演。郊祀层面,曹魏“疑用汉辞”这一通行说法不甚周全。曹魏承袭汉代郊祀仪式程式,又依新政暂罢汉《郊祀歌十九章》中祀五帝的四曲和二舞,并剔去天佑汉祚的祥瑞之辞;另为新的配祀对象订立乐舞歌辞,如鼓吹曲《应帝期》曾为“配祀上帝”之用。庙祀层面,曹魏所留歌辞皆首作于建安年间,除沿袭汉代庙祀作颂只留徒歌、不予配乐的程式传统之外,还因汉魏禅代、魏蜀交战等事件,对乐舞歌辞内涵及效用化旧为新。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对唐诗中有关西部民间祭祀乐舞、军中宴乐等伎艺表演诗歌考察的基础上,提出西部百戏的概念;以今天甘肃民间丰富的伎艺表演为对象,考察、寻绎西部百戏遥远的身姿,认识其文化形态与价值,比较系统地梳理了西部百戏的种类、特征,介绍了西部百戏情况.认为西部百戏具有百戏之“祖”的性质,西部百戏之研究具有百戏艺术原型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20.
武夷分茶技艺茶百戏始于唐、兴于宋,是有着千年历史的中国古茶艺,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艺术审美、经济开发与社会和谐价值.但由于规模小、资金少,加之技艺传承后续乏人,以及开发利用不能适应现代商业环境等问题,此项荼艺的传承与发展遭遇瓶颈.建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非遗传承的队伍建设、打造手工技艺非遗产品名优品牌,从而促进农业文化遗产中手工技艺的价值实现和传承空间的不断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