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篇
  免费   2篇
民族学   16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58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97篇
社会学   5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71.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是中华舞蹈史和中国民族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是由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集体传衍、不断积累发展形成的,具有数百上千年的历史。各民族在民俗事象中通过歌舞形成表现民族历史、宗教信仰、生产知识等,宣传教化自娱自乐,且相沿至今。少数民族舞蹈史基本上是各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史。少数民族舞蹈在很早以前就不断传入内地,并对中原王朝宫廷乐舞产生深刻影响,其中一些民族成为中原地区乃至全国的统治民族,他们的舞蹈对汉族文化的影响更具有普遍性。少数民族地区成为历代中原王朝对外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在中外乐舞文化交流、传播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少数民族舞蹈在中华舞蹈史中的历史地位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72.
由于早期原始人类主客观界限不清,难以解释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一切自然现象,当无法对生殖器官、交配行为、分娩现象三者之间关系进行解释的时候,对“性”产生了神秘感,并展开一系列对“性”敬畏、模仿与崇拜的仪式活动,以此祈求人丁兴旺五谷丰登。而乐舞则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参与其中,并流传至今。以生殖崇拜为主的乐舞强调生命的本真,表达的是人们对生命的渴望,从而诠释生命、赞颂生命以及敬畏生命。藏族先民们把对生育的渴望融入到乐舞中,通过乐音、舞蹈进行朴素的表达。本文以青海热贡浪加“龙舞”为例,从“生殖崇拜与乐舞的文化内涵”“青海热贡浪加藏族龙舞形态分析”“藏族生殖崇拜乐舞的生命情调”三个层面对藏族“生殖崇拜”乐舞文化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73.
季仲玲 《南都学坛》2006,26(5):20-21
琴是两汉社会推崇的乐器,在汉代的演奏表现方式多元,汉画中琴的演奏主要有独奏、合奏、琴歌、乐舞、百戏伴奏等艺术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74.
宿月 《西域研究》2012,(3):107-114,140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乐舞南传并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在南朝时,西域乐舞通过西域各国的直接传播和北朝各国的间接传播,逐渐被南朝人民接受和喜爱,深入到南朝人们的生活中,也影响着南朝文人的诗歌创作。到陈代,边塞乐府诗创作数量逐渐增多,边塞诗豪迈雄浑的风格融入到绮靡纤弱的南朝诗风中,在陈代边塞乐府诗中常提及来自西域的乐器胡笳,胡笳作为一种意象出现在诗中,为南朝的诗歌创作带来了别样的艺术风气。  相似文献   
75.
屈原《九歌》之"九"与《九章》之"九"意义不同,并不表示文章的篇目数。《九歌》实承自上古乐曲旧题,"九"乃"九成"之意,表示乐曲共包含九个不同的乐章(段)。参照《清华简》"琴舞九絉"的结构与内容,不同的乐段对应不同的主题,其歌辞与舞蹈的内容亦会配合相应的主题,有所更换。《九歌》集诗、乐、舞三者于一身,按照"诗乐舞"相配的原则,其包含的十一篇文章,依据祭祀对象的类别与祭祀仪程,可分为九种不同的主题,恰好能够与题名所谓乐曲"九成"相配。  相似文献   
76.
三峡大学艺术学院自2012年开始,调整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思路,提出了艺术基础理论与民族民间艺术相结合、艺术技能教学研究与区域艺术应用开发相结合的发展理念。在整合学院现有资源的前提下,凝练了艺术文化理论研究、两南少数民族乐舞文化研究、美术学及  相似文献   
77.
在魏晋玄学影响之下,“有无之辨”成了魏晋时期重要的议题。“以无为本”的“贵无论”触发了魏晋士人们对乐舞的语义功能新的思考与实践,名士们以超越“礼”——寻求“道”——达于“无”的路径,实现了对两汉儒教传统乐舞美学思想的超越与突破,使乐舞美学从礼乐合一的思想束缚中挣脱出来,将对美学思想的探寻带入乐舞艺术内部世界中。  相似文献   
78.
王冉 《河北学刊》2014,(3):194-196
古典乐舞《兰陵王入阵曲》在中外千古传颂过程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形式而显现出旺盛生机,值得今人借鉴。本文从其千古传颂、渊源流变入手,进而探寻其继承与发展的途径,以利于弘扬民族文化,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艺术。  相似文献   
79.
唐玄宗时期的"宜春院"为御前乐舞机构之一,其乐伎全为女性,主要伎艺为歌唱与舞蹈,是宫廷(即国家层面)燕飨娱乐性乐舞的最高水平。但其相关史料却零散而不成系统。通过耙梳、排比唐史载籍,方能对其有比较完整的了解:"宜春院"始于唐玄宗即位之初,隶属于宫廷乐舞机构"教坊"系统(由宦官首领充任的"教坊使"掌管),而非太常系统乐舞机构;"宜春院"女伎(内人)选自宫外左、右教坊和地方州县"太常音声人"之伎艺杰出者;其个人待遇,因伎艺水平高下而有明显差别;"宜春院"的存续时间与唐玄宗朝相始终,因"安史之乱"爆发而戛然"休止"。  相似文献   
80.
唐代达到了中国乐舞文化的高峰,唐代人不仅在国内各地区搜集民间乐舞的范围更加扩大,对外来乐舞的交流也更为广泛,他们在乐舞艺术交流活动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唐代人吸收外来乐舞是有条件的,有选择的,吸收外来乐舞是为了丰富自己的音乐风格,发展自己的音乐传统。唐代文化艺术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尤其是诗歌具有代表性,绝句是诗中最近于间乐的,在唐代能入乐歌唱,乐舞文化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的各种艺术门类,成为它美的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