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篇
  免费   6篇
管理学   7篇
民族学   9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79篇
理论方法论   16篇
综合类   128篇
社会学   10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71.
1931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9·18'’事变,造成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和远东国际关系的剧烈变动。中国共产党根据国际国内关系的新变化,适时调整了自己的内外政策,在对外关系方面,提出实行积极的抗日外交,与英美法苏结成反日同盟,积极主动争取美国政府支持中国抗日,并进行了与此相适应的各种外交尝试,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美国政府的响应和重视。中国共产党这一时期对美外交政策的制订和对美外交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发展自身的势力,扩大自己的影响,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日后处理各种对外关系积累丁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72.
通常的说法,认为"九·一八"事变的原因有二一是日本推行"大陆政策"的必然性;二是日本国内经济危机使然.我们认为,上述两点固然言之有理,但尚不够全面和深刻.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为深层的原因,即日本为实现"大陆政策"最终目标,所采取的总体战略要求而发动的.  相似文献   
73.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和南京政府实行了在军事上不抵抗,在外交上依赖国联的政策;在对日交涉问题上,经过了由反对“直接交涉”到主张日军退出占领区后在国联“照拂”之下交涉的过程。在国民党中央政府会议第二九七次会议前后,即锦州危急的形势下,南京政府开始标榜“抵抗自卫”,但“抵抗”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只不过是一种姿态而已,其对日妥协的政策仍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74.
“九·一八”事变前夕,张学良向南京政府提出了“武力确保东北”的主张,但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明令张学良对日采取“不抵抗政策”。“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张学良对事变的处理先后经历了“与日本政府交涉解决”、“依国联公理解决”两个阶段。然而,随着日军对东北侵略的不断扩大及对日本政府和国联幻想的破灭,张学良对事变的处理又回到了“武力解决”一途。但由于蒋介石对中继续推行其“不抵抗政策”,张学良在向蒋求战不成、求授不得的情形下,被迫下野出洋。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中始终未能突破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篱樊,其根本原因在于受“抗日须全国一致”(实质上是主张由南京政府统一领导抗日)思想的束缚。  相似文献   
75.
俞国 《社科纵横》2008,23(9):129-132
"九·一八"事变前后,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影响最大的报纸<申报>始终站在爱国和正义的立场上,通过时评深刻揭露日本发动事变的侵略野心和本质,质疑和抨击南京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严厉批判国联及李顿调查团向暴力妥协的卑鄙行为.在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唤起民族觉醒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6.
归还美人贞观之初的某一天,唐太宗很高兴,散朝之后请了门下省的副长官王珪等几个大臣喝酒。王珪是前太子李建成手下的大臣,玄武门事变后,他也跟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他虚心纳谏,厉行俭约,轻徭薄赋,使百姓休养生息,各民族融洽相处,国泰民安。在个人私生治方面,他也注重听取大臣的意见。  相似文献   
77.
共产国际对中共中央与陈济棠谈判的影响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在“福建事变”过程中,由于涉及与十九路军的关系,而共产国际的指示并不统一,这就影响到中共中央的决策。其次,“福建事变”失败后,共产国际不断总结经验,并不排斥与广州方面谈判,但驻华代表还是发生争执,中共中央也没有采取行动。最后,随着反“围剿”严峻形势的逼迫,中央红军突围在即,机遇稍纵即逝,中共中央比较积极主动地与陈济棠进行接洽;共产国际在得知后,明确表示支持且对谈判的尺度、条件等给予指示,最终促成了和谈的成功。  相似文献   
78.
余汉谋是两广六一事变中广东政局发生戏剧性转折的关键人物,事变初起时,以陈济棠对其防范戒备,余暗中与蒋介石联络,但对投蒋较为犹疑,后在所部策动下,乃向国民党中央输诚。被蒋委以重任后,余先是成功率部入穗稳定粤局,后又施展谋智平息粤军内部隐患。粤局底定后,对于蒋为切实掌控粤局而采取的种种手段,余出于地盘私念,多有惕怵,但只能忍让顺从,甚至有主动迎合之处。余在两广事变前后的所为,反映了他在个人权欲、见识与大局走势、变化之间的权衡调适,而他在广东地位的变化,则折射出1930年代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统一进程的加速,地方势力的政治空间日益紧缩的趋势。  相似文献   
79.
冯琳 《江海学刊》2022,(1):210-220+256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在战斗中壮大的中国共产党引起国民党的恐慌。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此时,美国正有意成为反法西斯国家的兵工厂,对中国事务倾向于观望立场,但希望中国统一力量对抗日本。蒋介石将皖南事变解释为军纪问题、内部问题,美国虽有犹疑却也基本接受,并未改变支持国民党当局的态度。美国没有认识到中国问题的实质,没有看到中共的上升趋势,而是认为国民党会是赢家,并判断国共冲突可以被控制,美国在远东的被动自此便已开始。中共反对包括美国在内的资本主义国家,但在抗战大局下灵活处理与美国的关系,争取有助于抗战的力量。皖南事变发生之时,中共对时局转变作出准确分析,赢得美国舆论的同情,并打开了中共与美国高层联络的渠道,在走向历史舞台中央之初就占得了主动的先机。  相似文献   
80.
“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各族人民在东北地区进行局部抗战的开端,东北地区局部抗战是全国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唤起民众的重要作用,是中国全民族抗日战争的起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