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篇
  免费   6篇
管理学   7篇
民族学   9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79篇
理论方法论   16篇
综合类   128篇
社会学   10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张学良是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其国家统一观经历了从青年时代"息争统一"思想的萌发,到"东北易帜"国家统一思想的初步形成,再到武装调停中原大战,国家统一思想与地方主义观念的结合.从九一八事变到热河失守,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与保存地方实力观念发生碰撞.西安事变的发生,标志着张学良国家统一思想升华至全新境界.身陷囹圄后,仍心系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实现国家统一是张学良一生的期盼和追求.  相似文献   
82.
从1937年“七七”事变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在八年抗战中,因“违抗命令、擅自撤退”而被蒋介石处决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只有山东省主席,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五战区副司令韩复榘。  相似文献   
83.
石达开在诛杨问题上的态度是颇为复杂的。他固然赞同杀杨,但是却并没有参与诛杨“密议”;他在事变后匆匆赶回天京,目的是要制止韦昌辉等的滥杀,而并不是为了给杨秀清报仇。  相似文献   
84.
1 93 6年 2月至 1 93 7年 7月 ,中国政局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 ,汪精卫据此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对两广事变先持中立态度 ,后持反对态度 ;对西安事变始终持反对态度 ;对中共继续坚持顽固的反共立场 ,更不赞同国共合作 ;而对日本则主张应有和战两手准备。总的来看 ,西安事变前后汪精卫的政治思想 ,既有落后于时代潮流的一面 ,又有适应时局发展稍做调整的一面 ,但他的这一调整并不彻底 ,以至于最终滑向民族投降主义的深渊  相似文献   
85.
本文以“九·一八”事变为基点,论述了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政策的历史渊源及其历次侵华战争,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卑劣手段和野蛮行径,提醒中国人民时刻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鼓励人们为祖国的繁荣和强大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86.
邓正兵 《学术研究》2002,(8):114-119
两广地方实力派在策划两广事变的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当事人有不同的说法。本文认为 ,陈济棠是事变的发动者之一 ,但事变的发起者是李宗仁、白崇禧 ,是他们的策动才使得陈最后下反蒋的决心。从他们发动事变的过程可以看出 ,两广事变实为一次国民党内部中央与地方的冲突和斗争  相似文献   
87.
殷启翠 《北方论丛》2001,1(5):92-94
福建事变是在中日民族矛盾取代国内阶级矛盾日益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时产生的阶级关系的新变化,是国民党营垒的破烈,在福建事变问题上,中共党内坚持正确意见的同志和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与“左”倾关门主义统治的中央分歧很大。“左”倾关门主义错误的政策和策略,造成了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同时,也是导致福建事变迅速失败的原因之一,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略的策略方针,正是在深刻总结“左”倾关门主义危害与教训的基础上确立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88.
"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在"九*一八"事变前就扶持各种反动势力,对中国东北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满铁的经营危机加快了"九*一八"事变爆发的步伐,成为引发"九*一八"事变的导火索;满铁直接参与了"九*一八"事变,为日本关东军提供军需军运,致使中国全东北沦陷."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军国主义大举侵略中国的严重步骤,也使满铁攫取东北铁路权益的侵略活动达到高潮.  相似文献   
89.
90.
一二八事变蒋介石实施了积极抵抗、预备交涉的战略方针,采取了有效的战略措施,如京沪防卫与军政部署;迁都洛阳;划分战区;调兵增援;加强沿海防御;构筑第二道防线;制定第二期抵抗作战方案,最终实现了其部分战略目的——在不签订割地条约的前提下与日本达成停战协定。该战略的制约因素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总起来说,蒋介石的对日战略部分是有效的,但也存在着消极成分,表现在该战略受制于“攘外必先安内”的政治目标,只进行了有限度的抵抗。并且《淞沪停战协定》规定中国不得在上海至苏州、昆山一带驻军,令中国主权受到了侵犯,未能实现蒋介石的另一部分战略目标——在不签订丧权条约的前提下与日本达成停战协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