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134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139篇
社会学   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展望21世纪,最重要的是如何培育一批觉醒的人民,去形成不战的潮流.国际创价学会在世界190余个国家、地区扩展"人本主义"运动的关键,就是以人民自身的力量,从地球上消除"悲惨"二字,让所有的人们都得到和平与幸福.今后,我们胸怀自豪与确信,与世界上志同道合的人民携手并肩,扩大21世纪的和平文化,通过对话达到相互理解,守护人的尊严,为建设"对话文明"而继续努力.  相似文献   
112.
王金存 《中华魂》2008,(1):56-58
在1988年6月苏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会议上,戈尔巴乔夫抛出了所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改革纲领。正是这一纲领的贯彻实施,引发了社会动乱,使苏共和苏联双双走上了覆灭之路。戈氏的思想和路线给苏联人民乃至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带来的灾难有目共睹,然而时过近20年的今天,我国一些人却重拾戈氏牙慧,提出中国要走"民主社会主义"道路。为了更好地了解这种主张的性质、动机乃至其可能的后果,有必要对戈氏当年这一政纲的来龙去脉做些回顾。  相似文献   
113.
孔子对“道”的理解和阐述包含三个方面:人道、天道和仁道。其中人道着重探讨人特殊的自然性、社会性和道德性;对于天道,孔子采用了“负的方法”论述其重要性,并将宗教情感化的“天”与客观存在的“天”两者有机地加以结合;而仁道则是人道与天道相互交融的体现,是“承天道以扬人道”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4.
所谓临终关怀,其针对的主要对象是那些濒临死亡,即通常诊断生命只有6个月或不足6个月的病人。按照规定,临终关怀医院不向病人提供治疗,主要是通过提供缓解性照料、疼痛控制和症状处理来改善个人余寿的质量,因此它既不是治疗疾病或延长生命,也不是实行“安乐死”去加速病人的死亡。临终关怀强调对病人尊严的维护和情感的尊重,它体现人道的、社会的关怀,反映病人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使病人在亲人的温情中平静地结束生命。  相似文献   
115.
试论中国残疾人事业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残疾人事业是一件非常实际和具体的事业。各国政府乃至国际组织对残疾人事业如此重视和支持 ,世界人民又如此关注和积极参与 ,究其原因 ,发展残疾人事业 ,除了具有一般的与直接的作用和意义以外 ,还在于他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久远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16.
马克思主义从人的需要、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和人的社会关系三个方面解释人性,这是我们分析和推进改革的重要的理论依据。前苏联高度集权的社会体制是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障碍,它不符合人民的需要和利益追求,它压抑了人性的发展和人的自由。而“人道的现实的社会主义”直接导致了前苏联的解体。我们当前的制度改革应适应不断发展的人性要求,这是改革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17.
死刑的存废之争由来已久,它作为一种刑罚方法已在人类社会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但每一种刑罚方法的存在与废除都有它自身固有的价值,本文以对死刑的正价值与副价值的考量为内容对死刑的存在提出否定观点,并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国家主导价值与现行刑法条文中的死刑罪名探讨了我国死刑废除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8.
<乐记>倡导"乐以象德",在作者的视阈中,"德"已经不是个人的"偏见"抑或统治阶级狭隘的道德意识,而是以宏大的视界向后世敞开了与时俱进的广阔视阈,通过乐的审美愉悦,力求把人情或人性纳入能够"反人道之正"的高层次,并且旨在以合和美学为最高的价值取向,把"乐以象德",上升到追求"人道"的大道德观,旨在实现"天地之和"、"同民心",以达"天下皆宁"的最高境界.当然,要真正"移风易俗,天下皆宁",还必须有赖于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的文明和人类道德素养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119.
王娟 《东方论坛》2023,(1):111-122
近代中国红十字会的人道实践与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历程相互映照、风雨同行。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北平红十字会揭开独立办会的序幕;抗战期间,尽管生存维艰,仍勉力救护、扶危济困,展现出人道情怀和民族气节;抗战胜利后,进入“复员时期”,工作重点转为从事“专为和平建设之社会服务”,日常注重社会服务意识的宣传,并广泛开展社会公益活动,以“达成伟大自助助人之使命”,使“社会国家自跻于康乐富强之境”。从区域史角度回溯民国时期北平红十字会历史,既看到富于地方特色的人道壮举,同时也可感受到,在近代险峻的历史氛围中,人道慈善事业与民族革命主题交相呼应,在红十字领域里散发出民族精神的光芒。  相似文献   
120.
中国传统道德思想史中,对德性的来源有三种解释,即道德源于天(自然)道、来源于性(心性)道和来源于人(社会)道。这些解释不仅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在建造伦理道德方面的独特智慧;而且对于更准确地理解中国传统道德、对于清除近世以来所形成的对道德的错误观念、对如何使德性由“潜在”变为“现在”、对如何建设德性社会等都具有特别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