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6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47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7篇
人才学   16篇
丛书文集   350篇
理论方法论   40篇
综合类   584篇
社会学   64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01.
裴钅刑等几位唐传奇作家在塑造磨勒等豪侠人物时,都不约而同地赋予自己笔下的人物具有、智、勇的高尚人格。这种文学现象的出现,既与唐代尚武崇侠的社会风尚有关,更与孔子人格观的深远影响有直接的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2.
冯友兰对“”的诠释主要有三种方式:起初受新实在论影响以“新实在论”解释“”,解放后在“左”倾思想的影响下以“阶级观点”分析“”,新时期以“辩证观点”阐述“”。这三种方式对的理解虽然各有特点,但又共同体现了冯先生深受西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3.
曹聚是位有着多重身份的文化人,其成就是多方面的。他在鲁迅研究领域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但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他的研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这并不影响其成就的卓越。本文主要从作家所具备的史家眼光和研究鲁迅独到的见解两方面着手,探讨曹聚鲁迅研究的特点,以期引起大家对曹聚及其鲁迅研究成果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4.
孟子主张“天下平“的和谐社会,是以““为核心的道德观念;以“义“处理人际关系,要求人人积极善行;国家实行“政“顺应民心;通过发展经济安民富民,加强全民道德教育,实现“平天下“的和谐社会.虽然在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存在的社会里,这些主张难以实行,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这些主张对我们有极大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5.
孔子认为作为人的行为原则的礼仪不是外在于人的强制性规范,而是与人的自然情感和德性自觉密切相关的,是人性本来具有的。孔子以“”释礼,把礼理解为情文的统一,这样理解的“礼”既是对理想人格的塑造,也反映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礼仪是人的本质性的存在方式,它赋予人类以尊严和价值,人之遵循礼仪,就是自身价值的不断实现。  相似文献   
106.
世界各民族都拥有自己的文化和作为文化核心部分的哲学,它是各民族智慧的集中体现。黑格尔对中国哲学,特别是孔子哲学抱有偏见,事实上,孔子的哲学范畴""与苏格拉底的哲学范畴"善'互有同异。孔子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是崇高的。黑格尔对孔子哲学的偏见主要缘于他对中国汉语文及孔子哲学的不了解。  相似文献   
107.
108.
晓山 《决策探索》2014,(22):34-34
领导,就是要带领、引导一个群体或组织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实现既定的任务。要想实现成功的领导,领导干部就必须具备过硬的素质。《孙子兵法》中说:“将者,智、信、、勇、严也。”这其中,智慧和勇气很重要。  相似文献   
109.
孔子在《论语》中没有提出“生态”的概念,但在他的言论中包含着丰富而鲜明的生态意识,并在后来的儒学中得到发展。《论语》中的生态观是作为“乐”的前提条件,通过“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表达出来的。同时它也是儒家“”与“和”的哲学思想现实层面体现。  相似文献   
110.
儒家思想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它一直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而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提倡。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经沧桑而更坚强,成为世界几大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延续至今的文明,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都有赖于这伟大民族精神的有力支撑。本文仅从当今社会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探讨儒家哲学思想的几点继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