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7篇
丛书文集   82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342篇
社会学   18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61.
Halliday & Hasan(1976)指出语篇中的名词重复具有照应功能,但他们并没有进一步区分名词重复和代词照应的应用情景.国内学者一般认为,英语尽量避免重复,汉语较常使用重复.文章根据功能语言学的语篇衔接理论对英汉语篇中的各类名词重复现象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名词重复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是应该尽量避免的,汉语常用重复体现在具有照应功能的抽象名词、泛指名词、述题中的非焦点实称名词和具有替代功能的实称名词等方面,英语中有些名词重复现象则是无法避免的.  相似文献   
462.
宜宾方言指示代词“恁个”“弄个”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宜宾方言属西南官话灌赤片下的岷江小片,其指示代词“恁个”“弄个”具有句法、语义、语用上的特殊性。首先,通过对指 示代词“恁个”“弄个”共时和历时情况的考察,可知“恁个”“弄个”在除宜宾方言外的多个方言里存在,但其用法有差异;其次, “恁个”应是中古汉语指示代词“恁”的口语化形式,且早期的用法并不明确;再次,宜宾方言中“弄个”的产生应与“恁个”有关, 应是分化了早期“恁个”的用法;最后,通过对指示代词“恁个”“弄个”的研究,可见宜宾方言指示代词系统中有古汉语指示代词 成分的残留。  相似文献   
463.
下指现象在自然语言中出现频率较少,但它却是一种非常复杂又值得研究的语言现象。本文将汉语中的句内代词下指现象主要分为三类:人称代词he/she下指,零形下指,及反身代词“自己”下指;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各类代词下指现象所呈现的句法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464.
深层回指中第三人称代词指代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认知心理过程,其指代的确认是读者运用认知结构中有关的语言知识、世界知识和语境知识进行认知推理的过程.  相似文献   
465.
通过研究现代汉语中表数量或程度的疑问代词“多”“多少”“几”“好”“偌”的使用情况,发现它们与程度副词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并且探讨了程度副词转变为表数量或程度的疑问代词的规律。  相似文献   
466.
在先秦汉语中,人称代词或指人指物名词可以直接做处所宾语,而到现代汉语中,它们后面要加上"这里""这儿""那里""那儿",才能构成处所词语做处所宾语.本文追溯了从先秦汉语到现代汉语的这一历时演变,从中可以窥见汉语语法格局各个部分是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467.
古代汉语中没有女性第三人称代词的专用字,现代汉语女性第三人称代词专用字的出现及其形音的厘定主要与对译外文女性第三人称代词和书面表达明晰性的需求有关。“她”与“他”读音相同且形体相似,并有相同偏旁内在的表意提示,决定了“她”比“伊”“”等字具有更高的可识性和可接受度。用“她”与“他”区分性别,符合文字构件分布的家族相似性,符合汉字模因的认知心理,符合人类认知的范畴化理论。“她”字的认可和流行既是中西语言交流的结果,也是口语称说与书面文字写作相契合的产物。这为语言规划提供了如下启示:文字的创造或借用要以刚需或实用为前提,要符合人们的认知心理,文字形式要便于记写且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语音的规定要考虑人们的称说习惯。  相似文献   
468.
张静 《学术研究》2023,(4):170-176+178
罗兰·巴特的“中性”一词源于结构主义语言学,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了诸多语言学家的影响,目前学界讨论较多的是索绪尔、布龙达尔、叶姆斯列夫、格雷马斯等,但实际上本维尼斯特对他的中性思想启发最大。回顾中性的发展过程可以发现,罗兰·巴特的“中性”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概念,而是希望达到的视野或方向:一是用话语取代语言,以期实现个人自由之欲;二是打破一切二元对立结构,去除隐含的权力。本维尼斯特有关话语和人称的研究,为巴特的“中性”思想提供了最有力的语言学支持。  相似文献   
469.
在考察疑问与否定转化的方向性和起止点时,“逆转(Q→N)”是相对于传统研究的默认转化方向(N→Q)而言的。疑问的否定性逆转,是“疑问”向主观范畴的子类“否定”的回溯转化。疑问词的否定性逆转,是疑问词从基本的疑问标记到失去疑问标记到最后获得无标记否定的过程。疑问代词和疑问副词这两类句法疑问词的否定性逆转,与疑问标记实现为无标记否定的过程同步。就疑问代词而言,在否定命题主观化的过程中,疑问代词从主观活性成分到与否定词共存到最后挤走否定词并代替之,疑问代词从疑问标记向无标记否定的转化可从逻辑推断上得到支持。对疑问副词来说,通过语境吸收而获得的疑问语义、主观的否定的[+不确定性][+推测性][-结论]等词库语义特征以及语言的主观化规律,分别是疑问副词实现为无标记否定的前提条件、内在条件和必要条件。主观化是疑问发生否定性逆转的主要动因,由主观化推动的疑问词的无标记否定相对于“不/没”等有标记否定词,有可能是一种常态否定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