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2篇 |
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3篇 |
民族学 | 3篇 |
人才学 | 3篇 |
丛书文集 | 48篇 |
理论方法论 | 13篇 |
综合类 | 88篇 |
社会学 | 5篇 |
统计学 | 1篇 |
出版年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14篇 |
2009年 | 13篇 |
2008年 | 18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3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 毫秒
21.
22.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152-154
清中叶,开封的商品贸易高度繁荣。河南本土小说《歧路灯》中有大量关于清中叶社会经济风貌的描写,展现了当时开封贸易的全貌,诸如商业的发展、商业交通路线、商人经营行业等都有深入描写。小说中的客商在当时河南商业发展中占据主体地位,主要从事丝绸、当铺等贸易。本土商人实力较弱,主要从事药材和粮食贸易。会馆是客居异乡的商人进行社交的重要舞台,在经济活动中起到了重要的载体和媒介作用。 相似文献
23.
王振忠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5(6):1-7
关于明清时代江西的市镇,此前学界对四大名镇(景德镇、河口镇、樟树镇和吴城镇)的研究颇多,但对于省内其他市镇之探讨则相对少见。本文聚焦的佚名抄本,主要反映了徽商在皖赣交界处石门镇的活动,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鄱阳县石门镇与徽州府婺源县的土布贸易及相关纠纷,乾嘉时代江西北部和东北部一带的低潮银问题,以及在当地围绕着兴建徽州会馆而引发的诉讼,等等。因有关石门镇的史料相当罕见,此一文书抄本为我们展示了徽商在侨寓地贸易的诸多侧面,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4.
本文针对近代保留下来比较好的一些商业会馆进行调查研究,这些商业会馆代表了营口代替牛庄成为通商口岸后,近代商业建筑的初始形态。通过调研、现场走访、资料收集等方法来分析其院落构成,总结了其平面组成形式,目的是为后续的有价值的近代建筑保护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25.
26.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3-15
明清时期,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除了皇宫、民舍、庙宇,还有一群集三者的宏大、人气与精神寄托于一体的会馆建筑,这些耸立在大江南北的建筑,通过遴选地址、建材、匠人、工艺以及样式,呈现出各地的风俗和建筑者的审美与财力的差异,体现了主人的情怀和追求,深刻昭示和影响了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27.
丁洁雯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4):15-19
宁波庆安会馆地处三江口,拥有河海畅通交融的地理优势,以漕粮海运与南北号商帮的迅速崛起作为创建契机,在维系宁波河海联运和传承海事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成为大运河(宁波段)重要文化遗产有其自身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庆安会馆作为宁波首个世界文化遗产点,应进一步加强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28.
明清山陕商人在湖北的活动及其会馆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明清山陕商人在湖北的商贸活动及其会馆建设概况,论证了明清山陕商人在湖北的活动,对于推动明清以来湖北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因素的增长,加强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和文化联系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9.
《今文类体》是目前所见的孤本文献保存量最大的明文总集,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料价值。《今文类体》以按文体类别对搜集到的明刻别集进行直接拆分重编的方式,再现了编纂活动的原生面貌。该总集的孤本价值主要有三:一是文学价值,保存了明代17家31种孤本著述,可推进袁宏道、赵琦美等著名文人个案和《江南春》等文学现象研究;二是史学价值,可增补上海会馆社会史料、明朝与琉球外交史料和明代北虏边防史料;三是校勘与辑佚价值,可补充众多作家的文集版本,为明别集的整理提供校勘版本,同时为明代诗、词、文等断代总集的编纂提供可资辑佚的材料。 相似文献
30.
明清会馆是本土社会在自然演进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民间同乡组织.社会结构的变迁为其提供了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 在多重因素推动下不断强化的地域乡情观念,为会馆创设提供了情感动力、 认同基础和维系纽带;二、 科举盛行和商业经济发展带来大规模的社会流动,为会馆创建和服务提供了主体即流寓人口;三、 政府的认可,确保会馆作为民间组织能够合法地生存和发展.三方面的综合作用是明清会馆大规模长期存续的深层根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