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8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17篇
人才学   7篇
丛书文集   159篇
理论方法论   33篇
综合类   282篇
社会学   36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梁立新 《北京纪事》2011,(11):90-91
坐落于王府井大街74号的东堂,是北京四大天主教堂之一。这座罗马风格的美丽建筑在这条商业街上分外惹眼,熙熙攘攘的人群路过此处,无不驻足侧目。每年圣诞节前后,这里更是人声鼎沸。王府井天主教堂又名东堂,始建于1655年,是顺治帝赐予两位传教士的府第。  相似文献   
112.
在跨文化碰撞的历史中,人们的注意力似乎首先集中在最初的相互贸易上,继而关注艺术与文学的相互影响。虽然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及实践也不会被遗忘,但要让它们扎根于不同的社区,尚需时日。在这个集体现实层面上。跨文化碰撞的新领域就因应而生。法社会学乃是其中之一,裁判作为法律过程的产品,无非是法律从抽象形式到具体形式的转化,是对个案的落实。利玛窦在粤经历了两次诉讼,实际上是东西方两个世界的概念进行了对搏。  相似文献   
113.
百年中国宗教文学研究大致涵盖了宗教文学、受宗教影响的文学和文学中的宗教三大领域。其中,备受学者关注的是受宗教影响的文学和文学中的宗教,而宗教文学尤其是宗教徒创作的文学反而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严重影响了学界对中国宗教文学的体认。有鉴于此,武汉大学中国宗教文学与宗教文献研究中心在北方文艺出版社的支持下邀请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南开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的一批中青年学者撰写12卷24册本《中国宗教文学史》。这部《中国宗教文学史》是国内第一部全面清理包括道教徒、佛教徒、伊斯兰教徒、基督教徒在内的宗教徒的文学创作通史,也是国内第一部兼含汉语、藏语、维吾尔语、蒙古语、西南少数民族语种在内的大中华宗教文学通史。经过5年的酝酿,在清理文献的基础上,课题组就《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理念、主要内容、写作体例等展开了认真思考,现发表一组笔谈,恳请各位学界前辈、同道多提宝贵意见。  相似文献   
114.
何辉 《国际公关》2013,(6):90-91
在华生活了四十年之久的美国传教士倪维思(JOhnLivingstonNevius.1829—1893)在其著作《中国和中国人》中所说的,若无真正的信仰,“中国人道德的沦丧和灵魂的堕落终将至无以复加的地步”。倪维思的话有些极端,但他的思想还是值得仔细剖析的,因为这将有助于我们弄清楚长期以来中国人在西方人眼中所形成的复杂形象(尽管这些形象中国人自己可能不认同)。  相似文献   
115.
宾为霖是英国长老会第一位来华传教士,他的《天路历程》官话和文言译本采用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译介方法,其译介目的是向中国读者介绍书中所描摹的一种理想的人生追求模式,译介态度友善而认真。  相似文献   
116.
在新的文化视野下,中外文化交流有着更多更新的变化,对之的研究从理念到方法也必然要有新的推进。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应该在以文学研究为中心的基础上走综合研究之路。在关注文学交流过程中的文学思想、文学形式等方面的相互影响的基础上,要透过文学文本的解读,综合其他学科的方法揭示出其中所蕴涵的相关信息,如社会信息、文化信息等等。文学交流中的任何接受活动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有选择地接受外来文化从而创造发展自己的文化。传教士在中外文化与文学交流中的贡献也应该得到更进一步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7.
19世纪初叶,在近代中国特殊的政治背景下,基督教在华传播遭受了不同方面的阻碍。首先便是根本性的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的基督教文化的排斥,在清政府禁教、限教的宗教政策下,传教举步维艰。当时的中国,由于列强的侵入,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传教活动得到了不平等条约和列强武力的保护,导致民众的抵触心理,造成诸多冲突。而基督教本身的教义仪式及行为在当时的中国,是不被理解的,带来了民众的畏惧,并因此加以抵制,酿成许多教棠。在禁教政策下,利用医务传教在华开展基督教事业,成为传教的破冰之举,遭遇阻碍大大减少。当时的中国,传统医疗卫生在总体上相当落后,巫医盛行,医事削度落后,卫生状况差,西方医术在医疗卫生、条件、水平方面占尽优势,能够治愈患者,博取患者的好感,吸引信众。加上教会医院“恩惠”甚至涉及吃穿,对于有着很强宗教功利性的国人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而公信力很强的社会上层人士的推崇更是推波助澜,让更多的国人接触到基督教,成为信众。  相似文献   
118.
伴随鸦片战争的炮火,西方传教士蜂拥而至,在进行传教的同时,创办了一系列的教会女校,成为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起点。在其影响下,戊戌维新时期的开明知识分子开始关注中国女子教  相似文献   
119.
1861年烟台开埠,传教士纷至沓来,他们早期在烟台的活动就是讲经布道、传播福音、发展教徒,虽然有教育活动,但或者是个别传教士的副业,或者是纯粹宗教活动的补充,因此遭到人民的冷漠和排斥,传教士不得不改变传教方式。  相似文献   
120.
本文通过对美国赴华与赴日传教士团体的比较研究,认为赴华美国传教士及其子弟在中国和美国本土两线都积极而成功地影响了美国的东亚政策,从而密切了当时的中美关系并推动了抗日战争的顺利发展.相对于此,赴日美国传教士所发挥的作用是微妙和复杂的.同时,本文还通过对传教士历史功能分析模式的再探讨,揭示了传教士在特殊历史时期所扮演的"外交"、"宣传"角色背后的深层蕴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