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3篇 |
免费 | 2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5篇 |
劳动科学 | 1篇 |
民族学 | 23篇 |
人才学 | 5篇 |
丛书文集 | 33篇 |
理论方法论 | 11篇 |
综合类 | 142篇 |
社会学 | 36篇 |
统计学 | 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20篇 |
2012年 | 26篇 |
2011年 | 29篇 |
2010年 | 21篇 |
2009年 | 14篇 |
2008年 | 19篇 |
2007年 | 17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14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夏吾端智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8,(2):100-104
在诸多唐卡佛像量度文本中阐述了遵循量度的功德以及不遵循量度的罪孽,阐明了佛像量度的重要性及不可逾越性。然而,由于画师审美情感的介入、多余量度的使用、量度单位的不一致以及根据绘画粉本作画和小型佛像无需测量量度等原因,在作画过程中难免存在一定程度的自由发挥空间,进而逾越了量度的束缚,并对唐卡佛像比例进行适当调整,因此画师绘制的唐卡佛像比例有悖于文本中的量度规定。 相似文献
42.
公元前六世纪末 ,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佛教也叫“像教” ,即注重形象艺术教育的宗教。佛教信仰者认为 ,雕塑和绘画佛像能得福。因此 ,在各种各样的宗教美术中 ,佛教美术取得的成就最大。公元前 2 71年阿育王即位后兴起的印度早期佛教美术 ,受到希腊艺术和印度民间艺术的影响 ,其内容主要是佛本生和佛传故事 ,虽多带有象征性 ,但已奠定了“像教”艺术的基础。一世纪晚期以后发展起来的健陀罗佛像艺术 ,把佛陀作为主要的崇拜偶像。当时印度南部的摩菟罗地区受到健陀罗艺术的影响 ,创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摩菟罗佛像艺术。公元四世纪初健陀罗佛像艺术与芨多佛像艺术融合 ,形成了印度式佛像———芨多佛像艺术 ,印度佛教的“像教”艺术进入了灿烂辉煌时期。西汉晚期佛教传入中国内地 ,中国的佛像艺术产生于东汉中晚期。经过三国两晋的发展 ,在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曾两度出现高峰。下迄明清仍雕塑绘画许许多多的佛像艺术。长达一千七、八百年时间轰轰烈烈的佛教“像教”艺术运动 ,不但有力地推动了佛教的深入传播和发展 ,而且许多时期都代表了中国美术的主流 相似文献
43.
44.
45.
覃晓莉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1):143-144
英语是具有歌唱特征的语言,必须用适应其歌唱特性的发音方法和歌唱技巧才能表现这一特征。歌唱的发音方法对气息,声音的位置和声音的共鸣有严格的规范和要求,歌唱的节拍和节奏是旋律流畅的保证,借鉴他们可以表现英语的歌唱性。掌握这些技巧不仅可以帮助摆脱用不同方言说英语的习惯,还可以像歌唱般的说话。 相似文献
46.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48-58
佛像是佛教造像的主体,在石窟寺造像中,主尊佛像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窟的造像思想。对于完整的佛像,客观描述其佛衣、艺术风格以及手印和动态等比较容易,一些残损了的佛像,其研究则需要参照同时期完整的佛教造像、佛教流派及艺术的时代风格等图素,必要时要对其进行修复,而佛像的手印、表情及坐立姿势等动态之间的关系,对修复、制作佛像和研究佛像风格特征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7.
48.
罗子山瑶族乡是茶山号子主要发源地之一,流传于辰溪县黄溪口地区7个乡镇。相传乃众人在挖茶山时,由人在山顶敲锣打鼓,唱一。阵打一阵,有时是一人唱众人利,以鼓舞挖山人的干劲,故称茶山号子歌。 相似文献
49.
南北朝时期,尤其是北魏中期的佛教造像流行一种"秀骨清像"的艺术风格,这种造像特征来源于南朝画家陆探微的绘画风格,它表现的是当时玄学清谈家所崇尚的道骨神韵.这个时期正是南北朝佛教与玄学合流的重要时期,在理论方面,佛学的玄学化表现为"六家七宗"的形成,在佛教造像方面,玄学化的影响以"秀骨清像"佛像为特征. 相似文献
50.
伊家慧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6):69-74
位于中亚的犍陀罗地区被公认是佛像起源的土壤之一,在对其文化特征的研究中,学术界在“希腊影响说”与“罗马影响说”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分歧。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用单一的“希腊化”或“罗马化”都不能客观概括其多元文化特征。犍陀罗佛像起源问题是佛教传播过程中一个独特的侧面和缩影,反映出佛教传播过程中存在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同时,正是在这种多元文化互动的过程中,佛教具备了更好的普适性从而获得较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