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03篇 |
免费 | 21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31篇 |
劳动科学 | 7篇 |
民族学 | 39篇 |
人才学 | 25篇 |
人口学 | 3篇 |
丛书文集 | 236篇 |
理论方法论 | 59篇 |
综合类 | 446篇 |
社会学 | 71篇 |
统计学 | 1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篇 |
2023年 | 36篇 |
2022年 | 47篇 |
2021年 | 83篇 |
2020年 | 53篇 |
2019年 | 54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21篇 |
2016年 | 25篇 |
2015年 | 30篇 |
2014年 | 53篇 |
2013年 | 46篇 |
2012年 | 72篇 |
2011年 | 47篇 |
2010年 | 50篇 |
2009年 | 60篇 |
2008年 | 72篇 |
2007年 | 41篇 |
2006年 | 29篇 |
2005年 | 30篇 |
2004年 | 27篇 |
2003年 | 26篇 |
2002年 | 26篇 |
2001年 | 37篇 |
2000年 | 16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5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李太平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8(5)
使命是人或组织对自身应有价值的一种判断和要求,它代表着人或组织对事业的价值取向和定位。当前学校德育的使命就是重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近代以来,人类只重视物质利益的满足,不同程度上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学校德育应进行精神教育,重建人类精神家园;民族精神是民族独立存在的标志,教育是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工具,学校德育应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华民族由多个民族组成,各民族信仰、风俗习惯不同,中华民族成员的价值追求各异,在全球化和市场化背景下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趋势,学校德育应发挥价值引领作用,重建共有共享的精神家园。学校德育的使命应该包括三个层次:进行精神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挥核心价值引领作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992.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
中国共产党作为区别于西方选举型政党的使命型政党,通过与时俱进的意识形态话语生产机制、密切联系群众的民意吸纳机制、以党领政的执政创新机制以及从严治党的权力监督机制,实现了对国家的有效治理,并巩固了长期执政的合法性。因此,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要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必须进一步完善使命型政党的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993.
网络时代高校德育的使命与途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刚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4(1):81-84
网络信息技术从科技层面迅速向其它领域渗透,当代大学生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网络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的影响,网络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阵地.文章就人们关心的网络时代大学德育的使命、校园网络教育的新途径等展开论述,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意见. 相似文献
994.
幸福是人的终极价值和人类的共同追求。既然幸福是人的目的,而教育的宗旨是促进人的发展,那么教育就要为人的幸福助力。因此,我认为,教育的意义和价值追求应当是提升人的幸福力。当前全国各地都在致力于学习型、创新型、生态型城市建设,说到底就 相似文献
995.
略论中国民族法学的命运与使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吴宗金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3):32-37
多民族国家有民族立法就有民族法学。中国的民族法学活动可以追溯到秦朝《属邦律》甚至更远。而 “民族法学”概念及其“民族法学科”席位(博士学位点)的出现,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至21世纪初的事情。这 凝聚了若干代人的心血。笔者以其专门从事民族法学教学科研工作数十年即伴随其发展的亲身经历,粗略描述中 国“民族法学”及其学科建设中的“命运”,并对其“使命”问题进行简要的阐述,以期学科发展更进一步。 相似文献
996.
谢军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6):53-56
人文学科的使命就是要为当下提供文化的、历史的、哲学的支撑和指引,因此,它必须切合现实,为现实生活服务.当前其学术研究存在的严重问题,表象为泡沫化严重.本质为没有研究真问题,根本原因是脱离生活和实践. 相似文献
997.
我仅从身边的几位师长的例子来谈一点关于对学术自我管理的认识.德国学者费希特曾指出,学者的真正使命是高度注视人类一般的实际发展进程,并经常促进这种发展进程.于我的理解而言,学者应该是追求真善美的,并以此来潜移默化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然而当下却有一些学者逐渐迷失,在追名逐利中忘记了学者使命. 相似文献
998.
《大学》的意义,就在于打通天道与人道,从本体论上找到人的存在的本体根据,从人类学上找到本体论的为我形态。《大学》则一开始就把生命与生命的价值区别开来,指出生命的价值、生命的尊严就在于生命有其使命,指出人生的价值就在于实现天赋使命。所以明德与至善,就是《大学》为人类文明和人的生命扬起的旗帜。从本体论证主体,从天人之际究明人类存在的根据,从本体论中为人类的价值世界寻找到理由,这是哲学这一学科存在的充足理由所在。面对今日哲学研究的支离破碎,哲学有必要原始返终,回到自己的本务和正途上来。这正是我们重新释读《大学》的理由。 相似文献
999.
论文以21世纪人类社会的全新发展和中国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所发生的历史性嬗变为宏阔背景,严肃探讨了中国社会科学的性质、价值,历史走向和历史使命,乐观地预言,中国社会科学将冷静挑战时代与现实,把理论与实践、原则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在关注、干预和指引人类社会实践,传承和融合人类各种伟大文明积极成果的伟大工程中,立足于独立思考和理论创新,培育、生成和真正确立起自己的学术品格和尊严. 相似文献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