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0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2篇
管理学   18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3篇
人才学   5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277篇
理论方法论   39篇
综合类   337篇
社会学   3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晚清随使俄国的张德彝在他的日记《四述奇》中最早向国内介绍了俄国戏剧,但这一史料一直为学界所忽视。张氏在日记中记述了俄京观剧的情况,详细介绍了其所见到的剧种、剧目以及戏剧演出等。这些记述在当时及其后有不少内容被误读,这些记述的误读成有其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22.
达吉雅娜这一形象在俄国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位置 ,对她的评价历来以赞扬为主。本文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即达吉雅娜与奥涅金心灵上的差距来重新审视造成他们悲剧的原因 ,并对达吉雅娜的形象与性格作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3.
叶卡特琳娜二世这位俄国历史上名声显赫的沙皇,在位期间由于奉行“开明专制”,把落后、衰败的俄国治理成了一个实力大增、国际威望空前提高的强国。本文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对其“开明专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4.
王晓梅 《中华魂》2004,(10):38-39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诞生于1889年,1927年英勇就义,在短暂的38年中,除去孩提时期和求学时期以外,在10几年的革命生涯中,有9年是在北京大学任职执教。余下的几年时间,他也基本上是以学校为阵地,以宣传、教育的方式进行革命斗争。李大钊挚爱青年,寄希望于青年,对青年循循善诱,是青年的卓越导师。  相似文献   
125.
126.
论俄国形式主义诗学的“文学性”与“陌生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流派提出的两个重要概念,即“文学性”与“陌生化”,对陌生化原则在诗歌语言、叙事文体及文学史观诸方面的具体运用进行了分析。俄国形式主义诗学所提出的方法论和美学原则给后起的批评流派以深刻的启迪,但与其理论优势共生的缺陷也必须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27.
19世纪俄国工业革命的发端──俄国工业化道路研究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50年代,俄国纺织工业大规模采用机器生产,率先冲破封建农奴制的经济藩篱,成为工业革命的先导。重工业的技术改造初见端倪,逐渐摆脱了配角地位。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同时登上历史舞台,逐渐改变了社会力量的配置,左右着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工业资产阶级成为革新工业生产的旗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农奴制度的冲突加剧。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反农奴制和反封建斗争,迫使专制制度放弃阻碍社会经济进步的农奴制,成为俄国历史的转折点,使工业革命得以纳入较健康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28.
本文认为,文学创作的形式规律是由文学本身提供给创作主体并制约其创作活动的各种要求的总和。其中,文学语言和文体形态是两个基本规律。文学语言标明了文学创作的文学性.民族的文学语言系统为创作主体的创作提供了全部的语法、语音和语义方面的规则。文体形态规律则制约范围着具体的文学创作活动,创作主体只有熟悉和掌握某种文体的具体要求,才有可能运用这种形式把握心灵性材料,使潜在的艺术图像转化为现实的本文。  相似文献   
129.
本文简略概析了十月革命前俄罗斯东方学界对维吾尔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0.
五四新文化时期的新知识分子在重新解读民主的时代语境下,为俄国革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能够快速进入知识界的舆论场域搭建起了舞台;借助报章杂志的舆论空间频繁刊载有关俄国革命的新闻通讯、观察游记和专著文论。各种报道、议论和评价无不彰显出中国知识界对俄国的态度与反应的变化;知识界眼中的俄国由“革命”到“俄乱”再到“革命”的形象转变,隐约透着一种国人“自我想象”的逻辑思绪。随着对俄国革命认知的不断深化,知识界逐渐凝聚出“联俄”、“友俄”的讨论主题,以及“学俄”的思想倾向。与此同时,知识界内部亦因对俄问题而渐显群体分化的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