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2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8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438篇
理论方法论   54篇
综合类   529篇
社会学   7篇
统计学   3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纯粹理性批判>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并不是要否定形而上学本身,相反,整个<纯粹理性批判>的工作倒是要为形而上学作为一门科学扫清道路,它通过对理性本身的分析-批判来澄清形而上学的真正课题以及解决这一课题的正确方式.在这个意义上,<纯粹理性批判>的工作实际上也是为形而上学奠定基础的工作.对"先验综合知识如何可能"这一问题的回答不仅是为一切科学奠定基础,同时也是为形而上学这门特殊科学奠定基础.但是,"先验综合知识"并非只是我们的一种知识,它首先是我们不得不置身其中的一种存在方式,也是一切现象事物被给予我们的方式,因而也是它们向我们存在的存在方式.在这个意义上,"先验综合知识如何可能"这一问题首先不是一个知识论问题,而是事关一切现实事物如何存在的存在论问题.  相似文献   
172.
从古今中外在学术领域里语用的实际状况来看,本体论主要有两种:一是本原和本质意义上的本体论,采用主客观认识论的视角;另一种是西方近现代哲学包括目前中国学术界广泛使用的关系或方法论意义上的泛本体论,取主体实践本体存在论的视角.目前对两种本体论的认识和语用未能通过融合互补而达成科学辩证的共识.因为客观中包括客体和主体,主观是主体对客体和主体的认识,因此,主客观论也是本体论,即本原和本质意义上的最高层次的学科即哲学上的大本体论;而主客体是被包容涵盖在客观中的各种相对具体的事物和现象的存在,主体实践本体仅仅是主客观大本体论中的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173.
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在洞察哲学存在论疑难的基础上,通过对旧有存在论架构的颠覆,力图先验地赋予为柏拉图主义所摒弃和撇除掉的感性世界的实在性。在实施这一“先验转向“的过程中,其内在矛盾和困境集中到了“主观演绎”部分,导致康德最终无法真正冲破传统哲学形而上学的藩篱。  相似文献   
174.
勒维纳斯哲学的全部努力是企图把伦理学确立为第一哲学,而在他看来,要建立作为第一哲学的伦理学首先要摧毁存在论哲学,所以他对存在论哲学的理论根据及其后果进行了清理和批判.他认为,正是他人的出现使存在论置身于可疑的境地,也正是他人的出现,伦理学才得以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175.
孙亮 《阅江学刊》2011,3(5):20-28
理解阶级概念必须紧紧地抓住其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特质,才能够更准确地切入历史唯物主义政治哲学对于西方传统政治哲学的超越。马克思并不在"纯粹哲学"的层面或者"纯粹科学"的层面来制服以资本为基本建制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而是将理论的聚光点打在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之上,这将唯物与阶级、阶级关系的存在论、阶级政治"面向事物本身"的政治属性等质性内在地凸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176.
177.
“想象力”是康德哲学的重要范畴之一,是连接“感性”和“知性”的桥梁。但是,国内外对“想象力”是与“感性、知性”并列的能力,还是“感性”和“知性”共同的根,颇有分歧。通过对康德的“想象力”的概念以及两版演绎和先验图型论中想象力的地位和作用的澄清,认为“先验想象力”是保证知识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前提,是主体的创造性的体现,也是“感性”和“知性”共同的根。  相似文献   
178.
西方哲学史上,自笛卡尔至胡塞尔的认识论范式内,对主观意识如何认识外物的认识论难题,有四种不同的解决方式:实在论、内在观念论、先验观念论以及先验现象学。胡塞尔1906年首次提出了认识批判,它来自康德但又在其先验现象学框架内对康德作了批判。因胡塞尔仍在笛卡尔的认识论范式内,其先验现象学的问题亦受这一认识方式本身的局限。海德格尔提出切近物的首要方式不再是人的理性认识,而是此在的非理性的、情绪性的生存体验的基础存在论,使他走出了认识论框架,建立了新的心与物的关系范式,实现了问题的“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179.
“交互主体性(他人问题)”问题是晚期胡塞尔哲学所要着力解决的课题之一.胡塞尔所要探讨的他人不是作为绝对的他人,而是作为他我的他人.问题是胡塞尔为什么不直接把绝对他人看作问题去讨论,而把他人转换成他我并依此构建交互主体性理论.如此,我们还能不能说这一理论遵循了现象学所倡导的面向事实本身这一原则,并因此成为一门关于他人的现象学?或者这种转换的结果是真正堵塞了通向绝对他人的路途?惟有从胡塞尔内在思想出发,才会真正理解交互主体性理论的意义与限界所在.  相似文献   
180.
此在和本有是海德格尔前后期哲学的两个关键性概念.从此在到本有的转变体现了海德格尔思想本身的发展脉络,即从生存论到存在论的转变.前期海德格尔的存在的含义是“是”,这是一个形而上学概念的残留.他从生存论出发,试图通过此在的向死存在获得本真自我,通过良知和先行的决心把握存在的意义,但最终未能成功.后期海德格尔抛弃了以此在领会存在意义的思路,提出了“本有”这一概念,实际上替代了存在概念.他用本有的时间—游戏—空间、本有之道说分别代替此在的时间性、话语性.作为源初的给予性,本有聚集了天、地、神、人,表达了人与世界的共属一体,具有超越性和主体间性,使存在的意义显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