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34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38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新文化派提出"全盘西化"说,是为了同封建复辟势力在思想文化领域进行斗争.它不但打击了封建复辟势力,而且移植了大量的资产阶级先进文化,达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当然,"全盘西化"说表现了新文化派对东西方文化都缺乏正确的认识,也导致一部分国人妄自菲薄,缺乏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相似文献   
22.
30年代的文化论争与中国现代化的理论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不断冲击激发出中国的现代化思潮、中国思想界从洋务运动至五四时期先后提出“中体西用”和“西化”作为自己的现代化模式。到30年代,关于现代化问题的大讨论又以文化论争的形式出现,其深度和广度大大超过了以往。尽管这场论争存在着从文化层面探讨现代化理论而忽略其它层面等局限,但它所提出的“本位文化”、“全盘西化”以及直接用“现代化”一词表述的种种模式与理论,既有不同于西方的独立的理论意义,又对今天的现代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3.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化建设走向问题的论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 3 0年代中国思想文化界围绕“中国本位”和“全盘西化”的论争 ,实际上也是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有益尝试。经过激烈的争论交锋 ,双方都吸收了对方的一些观点 ,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相融和趋同。并逐渐地产生了一种新的认识 ,即用“现代化”(亦称近代化 )这个新概念逐步取代了“全盘西化”和“中国本位”这些偏狭的概念 ,而且都认为 ,中国无论如何都应该尽快建成现代化的国家。  相似文献   
24.
胡适不是在严格的学术意义上使用“全盘西化”一词的 ,他的“全盘西化”在理论上不能成立 ;胡适提出“全盘西化”口号的真正意图是“取法乎上 ,仅得其中”的改造中国旧文化的策略 ,他的目的是要创建一个中国本位的“新文化” ;不论是“全盘西化” ,还是“全力现代化”、“充分世界化” ,其内涵都是科学化、技术化、民主化 ,这实际上是胡适朦胧的现代化思想  相似文献   
25.
论陈序经的文化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叙述陈序经文化哲学产生的文化背景的基础上 ,从文化辨说与科学划分、文化基础与文化圈围等方面梳理其文化哲学的基本内容 ,说明其文化哲学体系是以进化论为核心外加文化传播论而构成的。最后 ,本文还分析了“全盘西化”论的特点与局限  相似文献   
26.
文化史视野下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革命史范式下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过多强调激进与革命的一面,导致有很多问题值得重新审视,诸如对白话文和全盘西化的认知。白话文固然有简易通俗等优点,瑕不掩瑜,但其弊端也不容忽视,文言的高雅与形式的完美,白话文与之相去甚远。固有的认知指责新文化运动是“全盘西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扬弃,其实也并非如此。中国文化将走向何方,必将是多元并存,中西交流,古今传承。  相似文献   
27.
程蒙 《领导文萃》2013,(10):74-77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走上了富强的道路,但这一场政治变革并非全盘西化。在对待幕府时代遗留下来的大名贵族,明治政府采取了保留和扶植的政策,所以导致很多的古老家族可以在政治上一代代传了下来。而在这些老大的政治门阀中,麻生、鸠山、小泉、安倍、福田五大家族基本操控着当下的日本政坛。麻生和鸠山的"犬猿之仲"麻生多贺吉的父亲麻生太吉,是日本著名的"煤炭大王",依靠榨取邻国劳工的鲜血而发家。麻生太吉靠着这些钱当上议员,  相似文献   
28.
"五四"运动前后,胡适等社会精英对传统文化的一味否定既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也给国人留下了文化自卑的缺憾。文章简要分析了胡适"全盘西化"的主张及其历史成因与"缓慢渗透"的西化策略,并论证了它对日后中国文化力式微造成的影响。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跳出文化自卑的阴影,增强文化自尊和自信。在吸纳西方文明的同时,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使我国的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和谐同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9.
开放性是科学发展的必备品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是一个孤立存在、也不是一个封闭和静止的思想体系,它的形成、发展与实践都具有充分的开放性。只有具有广泛吸收、兼收并蓄和与时俱进的特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才能够始终指导中国的法治实践,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开放性本身具备一些品质:海纳百川、超越有限、面向未来和改革创新,还具有特殊国情下的时代要求即三反——反全盘西化、反全盘本土化和反模糊性。  相似文献   
30.
在历史上,中国社会曾进行过两次根本性变革,一次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农耕封建化的变迁;另一次是晚清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工业近代化的变迁。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认识的矛盾运动。史学界多从中国社会近代化变迁背后的思潮去认识,但未能抓住思潮主流。本人认为,近代中国大致经历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体西用)思潮,自由为体、民主为用(全盘西化)思潮,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综合创新)思潮三个前后递进的阶段。近代化、民族化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题,(强制性)改革、开放是当时代最强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