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76篇
  免费   158篇
  国内免费   59篇
管理学   453篇
劳动科学   19篇
民族学   321篇
人才学   161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2001篇
理论方法论   408篇
综合类   5943篇
社会学   859篇
统计学   26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98篇
  2022年   89篇
  2021年   113篇
  2020年   103篇
  2019年   97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128篇
  2016年   212篇
  2015年   301篇
  2014年   667篇
  2013年   571篇
  2012年   690篇
  2011年   722篇
  2010年   683篇
  2009年   628篇
  2008年   916篇
  2007年   605篇
  2006年   537篇
  2005年   509篇
  2004年   473篇
  2003年   427篇
  2002年   372篇
  2001年   328篇
  2000年   271篇
  1999年   157篇
  1998年   110篇
  1997年   89篇
  1996年   83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9 毫秒
101.
客家南迁,已历史悠久。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中,客家人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包括音乐在内的客家文化,而兴国山歌则是客家音乐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长期以来,兴国山歌唱遍大江南北,然而,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兴国山歌进行深入研究尚且不足。其实,认真考察兴国山歌的起源,从表现形式、内容和使用功能的文化价值上深入探究兴国山歌的类型及其风格特点,对兴国山歌进一步兴盛和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2.
对1927年顷茅盾的思想与创作的历史评价,历来存在两点分歧:一是怎么理解茅盾所说的我“有点幻灭”,但“并没动摇”;二是对他失去党的组织关系的原因和应作何评价。两者都应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放到当时中国革命现实、国际共运与中共党史史实大背景上作宏观考察。一是茅盾“幻灭”的,是他参与建党时就形成的“革命速胜论”,即认为中国革命是一步到位的“无产阶级革命”,但是他的共产主义信仰从未动摇过。二是茅盾失去党的组织关系的主要原因,在客观方面不在主观方面,因为他公开反对一度控制中共中央的“左”倾盲动主义路线,在具此“左”倾思想的党内负责同志看来,不能认为是“表现得好”而予以恢复党的组织关系。这一切充分表现出茅盾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勇于自我批评,勇于反对错误路线的难能可贵的政治品格与高尚人格。  相似文献   
103.
近年来,我们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当代老年》作为全省唯一的老干部工作期刊,彰显全心全意为老干部工作和老年群体服务的宗旨.,形成了上下贯通、内外结合、独具特色的办刊风格,已成为宣传中央、省委老干部工作方针政策,交流老干部工作经验,总结老同志发挥作用先进典型的窗口,成为老干部学习政策理论,宣传科学人生观、价值观,传播养生保健知识的教材,  相似文献   
104.
在《尘埃落定》的十数家评论家言中 ,高屋建瓴地揭示作品艺术价值、贡献及其历史地位 ,因而有广泛影响的评论是特别的题材、特别的视角、特别的手法与普遍的眼光、普遍的历史感、普遍的人性指向辩证统一说 ,也概括为“跨族别写作论”。特殊与普遍的统一、民族性与人类性的结合是一切伟大作品成功的基础 ,包括中国现代各民族杰出作家在内的当今世界优秀作家都追求并探索着并不同程度地实践了这一近现代的卓越美学思想。《尘埃落定》在“傻子”视角叙事、演绎“权力寓言”、表达人性尊严等几个层面 ,体现了“跨族别写作”的超越、突破 ,但笼统地说开创了“跨族别写作”的“新写法” ,容易夸大作品的“划时代意义”。笔者倾向于把《尘埃落定》的艺术创新定位于 :贡献了一种既重视写实又摆脱写实 ,很难作出现实主义或现代主义划分 ,超越特定题材特定时空的表层意义 ,具有强烈隐喻性和表现性、象征性和寓言性的新型创作形态的范式。这样言说并不否定特殊与普遍统一的“跨族别写作论”却能突出作品在 2 0世纪 90年代小说创作的重要流向和审美意识的主要变化的代表意义  相似文献   
105.
鲁迅作为二十世纪初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创者和奠基者,其创作影响了以后中国很多作家。余华被认为是当代与鲁迅精神相接近的一位年轻作家。本文试图从创作母题的角度对两位作家进行比较,从他们的相同与相异中探寻作家与作家之间的距离,以及时代文化变迁在作家身上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6.
文章从音乐的创作、表演、欣赏这三大实践环节中,对人所体现出来的主体性特征作进一步探讨,以实现对音乐本质问题的深入认识。  相似文献   
107.
钢琴演奏风格是个非常重要和非常复杂的问题。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 ,浪漫主义时期、近现代演奏风格各不相同 ,本文对此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08.
《边城》:废弃的反现代化堡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渲泄内心深处被压抑的欲望,摆脱城市文明的压力,是《边城》创作的根本动机。这一动机说明《边城》的创作是一种抵抗,它意味着怀念湘西,更意味着抗拒现代化。在价值的固守与拒绝之间,充满诗情画意的《边城》成了一座没有硝烟的反现代化的战斗堡垒。《边城》凄惨的收尾真实地展示了现代化潮流冲击下的传统社会崩溃的命运,及人性的必然要求和它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不可能实现的悲剧,它是唱给残败的湘西的挽歌。在一段轻柔、平和、明快的牧歌般的思乡曲之后,作家背叛了情感,摧毁了“边城”,归依了现代化潮流,撤出了这座废弃的反现代化堡垒而在作品中唱出了抑郁、伤感、凝重的旋律为湘西传统农业社会送葬,实际上宣告了无法抗拒的历史理性对与生俱来的民族情感的一次胜利,也昭示了中华民族捐弃前嫌,为着湘西的重造和民族的新生而热切地呼唤现代化的宁馨儿。“边城”中所有的一切是现代化必然要颠覆甚至是已经颠覆了的。这座毫无科学价值的反现代化堡垒的审美价值在于:它的美学光辉照亮了偏远的湘西边城,照亮了黯然逝去的传统社会,它还将照耀着现代人寻找精神家园,追求人性的复归,直到它永远--因为“现代化”与“反现代化”思潮的冲突的二重性模式永远持续到将来。  相似文献   
109.
从文学文体学角度对网络文学的文体学创新进行研究,认为网络文学的文体创新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即体裁创新、语体创新和风格创新。三者共同构成了网络文学较之传统文学不同的文体特征。它们赋予网络文学以生机,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0.
徐志摩的情诗是他爱情生活的留痕,《我等候你》是他对陆小曼痴情的见证。这首诗不仅体现了徐志摩的爱情观、生活观,即追求爱、自由与美;也体现了他的艺术观,即诗歌的目的不是表现政治理想,而是抒发内心情感。这首诗按情感的自然流动分行,不讲究压韵和格式的整齐,具有浓厚的散文风格,同时兼具绘画美与音乐美,被认为是他最好的一首抒情诗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