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43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70篇
社会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利玛窦在华传播天学获得成功, 归功于其“基督教中国化”的策略, 即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两个层面, 趋合中国儒家文化, 求得华人在文化心理上的认同。他的传教充分展示了两种异质文化在交流中互动、趋同的规律, 昭示着儒学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互补、融合与创新。  相似文献   
62.
基督教数百年来在中国岭南的传播活动 ,主要是以一系列文化活动的形式而展开的 ,因而形成了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的两大潮流。中西不同文化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但它们之间 (特别是精粹文化之间 )的共性以及文化传承者的包容态度 ,却是人类文明交融的基础和主旋律 ,这是基督教融入岭南文化中的最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63.
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 ,利玛窦是最具影响的人物。西方近代科学及天主教在中国能有现在的发展 ,利氏是有开创之功的。文章从西学翻译的角度 ,通过介绍与分析利玛窦的著作来评价其对中国数学、天文学、地理学、思想文化以及语言、音乐等方面的影响和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4.
明清之际儒者王夫之对天主教的评论,虽然比较少,但值得重视.《船山全书》中存有王夫之对天主教的评价,他与天主教的接触也值得考察.王夫之对天主教的理解,虽没有现代人理解得深入和准确,但他仍然敏锐地意识到了儒家文明与天主教的根本差别,并就此展开辨析.在明清之际,儒学的一个发展方向是加强经典中"天""帝"的人格化解释,以会通或应对天主教.但王夫之却进一步发展理学,基于理学的立场,来应对天主教义的挑战.由此,他以"理一分殊"来解读张载的《乾称篇》,熔程朱张载为一炉,对于儒家的宗教向度和伦理特色,都有深刻的揭示.  相似文献   
65.
明末清初时期,利玛窦与中国士大夫的交往是其在华传教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非语言因素在其成功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利玛窦利用服饰的变化表明自己的身份和立场,借用西洋器物传播西方先进的科技文明,通过著书立说的形式广结权贵,施展个人魅力笼络人心。利玛窦与中国士大夫阶层的紧密互动为其在中国传教奠定了基础并开创了新的格局。  相似文献   
66.
论中国哲学的前近代启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志宏 《文史哲》2002,(1):44-48
明末耶稣会士引入的西方学术文化,与当时中国社会崇尚实学的社会思潮相结合,引起了中国哲学在天道观、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一系列具有近代性质的变革,孕育出中国哲学在向近代形态转型之前的近代性气质,从而构成了这一转型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性环节。  相似文献   
67.
沈定平 《中国学术》2004,5(1):199-256
明中叶以后,随着以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年,字西泰)为代表的耶稣会传教士进入中国,及其适应中国传统文化和风俗的传教策略的形成,客观上开启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新篇章。利玛窦适应策略的主要内容,在于采用和平的学术传教的手段,倾全力归化士大夫和精英知识分子,以此影响广大的民众。  相似文献   
68.
明末,西方传教士在广东传教遭遇种种失败后,利玛窦等人入驻南昌传教。利玛窦在南昌传教的三年,也是他的传教策略在探索和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过程:他与江西的官绅阶层进行了密切交往和友好的对话,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成功的传教策略———“南昌传教模式”。这意味着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这不仅是利玛窦个人努力的结果,也与当时江西深厚的儒学传统文化底蕴和江西文化的一些显著特点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9.
麦哲伦船队于1519—1522年的环球航行,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但至今无人研究过麦哲伦事迹在中国流传的过程。本文主要考察中国文献关于麦哲伦的种种记载,探讨其演变过程,以纪念麦哲伦环球航行490周年。最早向中国人介绍麦哲伦的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  相似文献   
70.
在异域文化相逢时,究竟以正统观统摄对方,还是以"借鉴"视角来观照自身,不同立场决定着如何处置不同文化中的根源性概念,以及与其相伴生的知识体系及开放的世界.明清之际,儒耶相逢,王船山、利玛窦都试图捍卫拱顶石般的理念(天),为各自的意义秩序提供知识性证明.借鉴儒学相关观念,寻求儒耶之间相似之处是利玛窦"适应"策略的重要内容.王船山注意到利玛窦所传播的知识及其影响,沿用"华夷之辨、圣学与异端之辨"的正统观思路,遵照亲亲尊尊的原则对"天主"概念进行了驳斥,在知识层面辩驳"地圆说"与以往经验不相符之处及其解释某些关键问题时的失效.船山之误判并非简单地因个人固陋,而更多是其知识传统下的系统性"剧场假象"所致.依据现代人的生存经验来苛责船山的守旧,过于简单化.二人所代表的文化在当时中国所处地位的迥然有别,使得他们相遇时在知识、理念层面作出固守与适应的不同选择.这种基于正统或借鉴立场的选择在现代中国哲学与西学之间的对话中有所延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