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91篇
劳动科学   10篇
人才学   15篇
人口学   27篇
丛书文集   107篇
理论方法论   17篇
综合类   120篇
社会学   21篇
统计学   6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劳动定额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劳动定额既反映了生产过程的技术规律,又表现出社会制度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对于组织生产、经济核算、成本降低、技能考核以及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提高劳动生产率等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2.
研究经济增长方式应深入微观个量层次。从微观个量上看,经济增长方式包括:劳动型、资本型、技术型、劳动──资本型、资本──劳动型、技术──劳资型等六种形式。从宏观总量上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势在必行。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能否在短期内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关系到“九五”计划和国民经济发展远景目标能否实现。但是在目前,我们也不能因为要转变增长方式而全盘否定粗放型增长的作用,特别是不能否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劳动型,劳动──资本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作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在于明晰企业产权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相似文献   
23.
文章从全要素的角度考察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并构造基于多投入产出的全要素劳动生产率指标,揭示中国全要素劳动生产率的时空格局及收敛趋势。结果发现:(1)中国的全要素劳动生产率整体偏低,但持续上升。2001~2017年,全国绝大多数省份的全要素劳动生产率实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增长较快的省份主要位于东部地区,其次为西部地区,中部和东北地区省份的全要素劳动生产率普遍偏低。(2)全要素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距先上升后平稳波动,其中地区间差距是地区差距的主要空间来源。(3)全要素劳动生产率的分布重心由沿海向内陆地区转移,分布形态在南北方向上呈发散态势。(4)中国全要素劳动生产率不存在明显的σ收敛和β收敛特征,但在考虑空间因素后,检验结果呈现出由发散向β收敛转变的态势。因此,"十四五"时期,中国应重视全要素劳动生产率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努力为低水平地区创造快速发展的机会窗口,使各地区全要素劳动生产率协同提升。  相似文献   
24.
杨乾忠 《经营管理者》2013,(25):201-201
一个国家的主要经济目标是为居民创造高水平并不断增长的生活标准。随着时间的推移,劳动生产率将是衡量一个国家生活标准的主要决定因素,因为它构成了人均国民收入的基础。高的劳动生产率不仅有助于实现高收入,还允许人民能够选择更多的闲暇而不是长时间的工作。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还创造了赋税性的国民收入,而这些收入可以用来支付公共服务,提高国民的生活标准。  相似文献   
25.
未定稿     
《领导文萃》2013,(17):136-137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汪同三认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点在于努力发展社会事业、实现社会公平。要做好三项工作:高度重视加强社会建设、发展社会事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扭转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趋势。(《领导决策信息》)  相似文献   
26.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收入分配改革将积极追求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简言之,未来的收入分配改革将追求两个同步、两个比重和两个公平的奋斗目标。收入分配改革如何实现两个同步  相似文献   
27.
在明晰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前提下,探讨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条件下,人力资源规划需要注意的要点。  相似文献   
28.
农产品网络营销现状及策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海燕 《决策探索》2008,(16):36-37
当前,国家出台了很多惠农的政策,农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农民耕种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但就我国现有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人口现状来看,传统农业绝大部分尚处于低质低效水平,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劳动力素质也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水平同样不高,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仍然没有建立稳定的市场化体系,农产品流通不畅仍然阻碍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仍然是影响农民增收乃至农村稳定的重要因素.农产品销售难,其实质问题是小农户与大市场不相适应的矛盾,由于农产品市场信息不灵、农村市场商品流通体系不健全导致农产品的结构性、季节性、区域性过剩.那么,在目前的经济条件下如何对农产品进行市场化营销管理的问题就显得格外突出.  相似文献   
29.
“十四五”期间,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劳动生产率增速对于GDP增速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有必要对经济转型时期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进一步分析,探究其增长源泉。对新古典增长模型进行扩展,并利用各省市1998—2019年数据,对劳动生产率进行回归估计和增长分解。研究的主要发现有:OLS回归结果表明,中国劳动生产率在产业结构转变期间确实经历了“结构性减速”,但分解的结果表明,这种减速主要存在于低劳动生产率部门,对高劳动生产率部门反而有一定积极作用;回归和分解的结果表明,出口结构对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仅发生在低分位处,且总体效应较小;产业结构转变期的资本产出弹性更大,且资本深化仍是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最大动力;教育数量和教育质量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方的水平,目前教育扩张对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仍有促进作用;转型期间劳动生产率的分布更加集中,表明省际间的劳动生产率存在趋同,分解的结果表明主要是由要素回报导致的。基于实证分析的结论,未来引导产业结构向生产性服务化发展,进而引导制造业向高端化发展是缓解转变期经济“阵痛”的重要途径;同时,兼顾教育数量和教育质量的教育扩张将更有益于劳动生产率增长...  相似文献   
30.
近年来,温岭市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处全省前列,在台州市内,位居龙头老大。但农业劳动生产率十分低下,1996年全市劳均农业产值仅为1635.5元,比台州市平均水平低116.8元,处于倒数第3位,与经济强市极不相称。现根据生产力三要素作如下分析:1.生产者的因素。作为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劳动力,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其素质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劳动者的智能和体能两个方面。劳动者的智能很大程度上是由劳动者的文化决定的,其体能则主要是由劳动者的年龄因素决定的。据农普资料显示,温岭市农业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