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36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94篇
社会学   17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摘要: 华语电影指的是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以及海外华裔电影之总称。在20世纪最后20年间,海峡两岸暨香港三地的新一代导演以其现代性的文化品格而崛起,实现了华语电影世纪性的文化整合。到了21世纪伊始的这七八年,在《卧虎藏龙》、《英雄》、《赤壁》之后,华语电影业已进入了“后‘大片’时期”。面对全球化的严峻语境,如何认知华语电影现实的生存境遇,促成华语电影在产业与文化上渐趋良性、和谐与可持续性的发展,这是一个具有迫切性的实践课题。  相似文献   
92.
面孔     
《东西南北》2014,(9):8-8
廖凡 第64届柏林电影节落下帷幕,华语片《白日焰火》斩获最佳影片金熊奖,男主角廖凡则拿下最佳男主角银熊奖,成为柏林电影节获得最佳男主角奖的第一位华语男星。他将一个亦正亦邪徘徊在酒精麻醉与现实清醒中的警察刻画得入木三分。  相似文献   
93.
禁忌的舞蹈--后现代语境下的华语同性恋电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批表现另类生存与情爱的影片——同性恋电影出现在华语银幕上,俨然成就了一种文化景观.作为一种另类的存在,华语同性恋电影的出现无疑具有某种深刻的暗示.在主流价值观和文化观的长期遮蔽下,同性恋及其文化只能生存在幽冥的角落,而同性恋电影则试图走出禁忌的囚笼,演绎出一番别样的生活图景.  相似文献   
94.
"笑场":当下华语大片传播的文化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笑场"集中体现当下大片传播的新特征.从电影文本来说,占尽优势资源的华语大片暴露出诸多的艺术弊端.在这一前提下,具有主动、过度性消费特征的"媒介迷"们成为影院主体,他们遵循大众文化的娱乐逻辑,抵制、消解大片的导演意图,显示了运用新媒介的编码能力."笑场"如此大规模的传播,是因为获得了网络媒介的支持,但是,重新编码的网络意义附加在电影文本之上,在解构电影意义的同时又出现了新的意义垄断.  相似文献   
95.
“舍小取大”就是用语义范围大、因而更具包容性的上位词取代语义范围小、通常只表示某一具体义的下位词,文章立足于这一独具特色的华语用词现象,观察和品评《全球华语大词典》的得失,具体分析了应列词条而未列、应列义项而未列、释义不够恰当确切和附加信息不够完整等四个方面的问题,最后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96.
张晨怡 《世界民族》2022,(4):91-101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国际性语言民族主义的影响下,新加坡华语运动与清末国语运动同时展开。与国语运动浓厚的官方背景不同,华语运动是以林文庆为代表的海峡华人知识分子自发掀起的,在清政府介入后,本土因素与中国因素形成良性互动,又促使华语运动迅速推广到整个新华社会。华语运动与华文教育结合起来,提高了华人的华语水平,推动新加坡华人形成共同的语文表征,有效地增强了新加坡华人的中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97.
尹晓丽 《理论界》2006,(5):134-135
在全球化语境中,当代中国电影民族性重新得到审视。后殖民批评引发的争鸣以及华语电影理论的兴起,可以看成中国电影理论家寻求电影精神的文化血脉,在好莱坞化的世界电影图景中追求中国电影民族品格的理论性突围。  相似文献   
98.
99.
华语类抄》是19世纪末在朝鲜刊行的一部汉朝对译词汇集。全书分天文、地理等63个类别,收2400个汉语词汇。每个词条的每一个汉字都用朝文字母注音,而且用朝文对译。《华语类抄》具有以下几点特征:(1)北方话的颚化到19世纪末才全面完成。(2)日声母字的零声母化。(3)ü的注音较混乱。(4)鼻音韵母-m到了19世纪末已经消失。(5)很难看出舌尖音化。(6)为了标记北京话,使用了人为的符号。《华语类抄》的刊行年代正处于近代汉语时期(13世纪到19世纪),因此,《华语类抄》对研究近代汉语音系的音值及演变过程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0.
近30年来新加坡全国出现的大规模语言转移缘于双语教育实施过程中开展的全国性语言运动:华语运动和英语运动.该运动由政府发起并全力推动,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影响之深远在语言学史上可谓罕见.政府通过普遍宣传、大众教育、行政措施等方式,达到了“突出英语、扶持华语、消灭方言”的预定目标,华人使用十多种汉语方言的传统发生了根本变化,普遍转向使用华语和英语,放弃方言.新加坡华人的语言转移与其他移民国家的语言简化趋势明显不同.近三代新加坡华人至今也没有大范围转向完全的英语单语制,而是保持英语和华语双语并存的局面,英华双语兼用的趋势还会长久持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