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8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7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00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159篇
社会学   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黎馨平 《中州学刊》2007,(5):142-145
在《易传》中天人相通带有道德和理性的色彩,"生生"是天的特性,也是人的特性,落实于人就是人主体性力量的存在,牟先生指出的"穷理尽性以至于"之"正面的意义",即人通过道德实践而上达不已之"天"与《易传》的整个体系符合。但是《说卦传》中"穷理尽性以至于","天"的本意更接近"运"的意味,牟先生将"至于"界定为"道德实践无法跨越的界限",也可以说是敏锐而忠实的。进一步对比《孟子》"天"观,其内涵既有运、限的意味,又有道德的内容,并且是笼统的用"运、限"含摄"道德之正","天"或"天"并非全善。综合"穷理尽性以至于"的两方面内容,其与"尽心知性知天"有其一致性,牟宗三先生对两者比拟自有其一定的道理。总的来说,自孔子到孟子至于《易传》,"天"的神性和不可知的因素被逐渐的削弱,人主体性的强调和自信成为主流。  相似文献   
102.
说"命"     
雷淑娟 《学术交流》2001,(1):102-106
从语源学的角度去溯寻""字本源意义的生成及向派生意义演变的文化理据是一个重要课题.甲骨文中,""、"令"是字形相同,音相近、义相通,甚或有时通用的同源字.但这种通用是仅限于"令"这一本来意义上的.在其后的引申、派生的道路上""和"令"便分道扬镳了.从三条线索描写、阐释""字的词义引申和演变的理据与轨迹1.从""的名词意义的引申来看.2.从""的动词意义的引申来看.3.从""和它的同源字"名"的通用中引申出的意义来看.我们依相关性和联想性的逻辑,参照古人的本体观念,人生哲学,揭示""一词诸多义项间的派生关系,并以相关的同源字印证之.""一词的大家族,是古人"天"的本体观演绎下的"人"的人生观,上下尊卑的社会伦理观的文化亲缘关系的集合.  相似文献   
103.
道教“我在我不在天”的题 ,实际上存在两种不同的实践性内涵。本文通过分析 ,认为 :只有在外丹道意义上 ,“我在我”才较完整地体现人现实的实践主体性 ;而在内修方术传统意义上 ,“我在我”更多的体现为一种内向的自我把握 ,缺乏外向的实践精神。此外 ,随着道教生哲学内在化演进 ,这一题最终成为道教走向虚无主义的托词。  相似文献   
104.
文章认为先秦时期关于什么是道德本体的思考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诗》《书》时代以天为道德本体,孔子时代以为道德本体,孟子以后以心性为本体。从自律道德和他律道德的角度分析了各阶段的道德本体的特点以及它们存在的问题,以显示人的道德主体性在三个阶段的更替中不断得到提升。文章的结论是孟子的心性本体论使自律道德成为可能,为儒家道德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古代伦理哲学的发展中具有转折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5.
孟庄命论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是孟子哲学和庄子哲学中的重要范畴。孟子从传统的天论出发,将规定为“莫之致而至者,也”。庄子从道论出发,将规定为“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其共性在于“”对于人和物来说都是一种不可知晓、又不能把握的必然性。孟子以其自我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和对人格精神的高扬,实现了对“”的超越。庄子则以“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和无待的逍遥之游实现了对“”的超越。两者的致思趣向不同,但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06.
《论语》并不是漠视死的问题的.而是对死有深刻论述的。这其中包含了死的自我意识,死的价值意识及死的本体论意义。本文通过死与生、、德、仁、善、信、礼等关系的剖析,较全面地展示了《论语》关于死的意义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7.
谢小剑 《南都学坛》2008,28(4):111-113
对于检察机关上下级之间的"上下从"关系,存在将其理解为绝对服从令的误识。通过比较检察官、行政官、军人之间的"上下从",表明为了保障下级检察官的相对独立性,检察系统的"上下从"是一种柔性的服从,下级检察官并无绝对服从令的义务。  相似文献   
108.
《金瓶梅》词中的人物生年和流年等是宋明交错、真假杂糅的。作者着意以似误实真的方式在人物的宋代生年系统背后设置了一个定位于正德末嘉靖初的明代生年系统 ,这为解读《金瓶梅》的背景年代及创作年代之谜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9.
孔子提出了"成人",是儒家理想人格中的一种,后世学者有所涉及,但作了全面且有创见论述的是王夫之。他通过对《易传》"继善成性"的阐发,提出了"性日生日成"的人性论,把人性的完善视为动态的进程,是在人与自然交互作用中实现的。这对以往的人性论是重大的突破。王夫之以为,人性的发展,是感性欲望满足与德性意识造就的相互统一的过程。这对理学家"无我"禁欲主义人性论,是强烈的冲击。王夫之以人性论为突破口,把"成人之道"看作是理想人格造就的途径加以考察,并把它置于实践的基础上。一方面,在人性发展的过程中使自然物人化;另一方面,又在人化过程中发展了人的本质。这使人向着真善美全面发展的方向行进。  相似文献   
110.
孟子虽然信守天论,但在天中加入了人意的成份,在宣称人的运由上天注定的同时,断言人可以通过修身养性来避免意外的变故而达到寿终而正寝。这不仅体现了孟子与孔子对天的不同理解,而且与尽心知性知天一起构成了孟子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