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711篇 |
免费 | 615篇 |
国内免费 | 126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445篇 |
劳动科学 | 19篇 |
民族学 | 150篇 |
人才学 | 130篇 |
人口学 | 4篇 |
丛书文集 | 7667篇 |
理论方法论 | 1455篇 |
综合类 | 10049篇 |
社会学 | 500篇 |
统计学 | 3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8篇 |
2023年 | 297篇 |
2022年 | 298篇 |
2021年 | 367篇 |
2020年 | 374篇 |
2019年 | 357篇 |
2018年 | 159篇 |
2017年 | 241篇 |
2016年 | 302篇 |
2015年 | 543篇 |
2014年 | 1058篇 |
2013年 | 895篇 |
2012年 | 1308篇 |
2011年 | 1360篇 |
2010年 | 1253篇 |
2009年 | 1357篇 |
2008年 | 1587篇 |
2007年 | 1250篇 |
2006年 | 1235篇 |
2005年 | 1143篇 |
2004年 | 1117篇 |
2003年 | 986篇 |
2002年 | 797篇 |
2001年 | 658篇 |
2000年 | 521篇 |
1999年 | 280篇 |
1998年 | 161篇 |
1997年 | 105篇 |
1996年 | 74篇 |
1995年 | 45篇 |
1994年 | 47篇 |
1993年 | 21篇 |
1992年 | 29篇 |
1991年 | 36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4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柯林伍德认为历史事件是历史学家一种先验的历史想象的产物,历史的基础不是历史事件,而是先验的历史想象。他反对实证主义的历史理论,强调不存在普遍的客观历史真理。他还指出一切历史都是人的历史、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因而我们要想研究历史,首先必须研究人的思想。因此,我们在进行历史研究时首先应该理解人的思想。一个历史过程是思想的过程,思想是认识历史过程中的唯一主体,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重演过去思想的过程。历史研究要具备历史意识,这种意识使得我们能够研究已经完成了的事实、已经表达出来的观念、已经做过的那些活动。通过对柯林伍德历史学思想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他所说的历史哲学的意思与黑格尔所说的世界历史不同,他的历史哲学是人类思想的重演。 相似文献
182.
183.
历史哲学是阿格妮丝·赫勒后期主要研究领域之一.她的历史哲学深受黑格尔、马克思和柯林伍德等人的影响,兼有思辨的历史哲学和分析的历史哲学的特点.但是她的理论有其独特之处,她不是在建构一种宏大叙事,也不是单纯地考察历史知识的性质,而是把历史哲学与现代性批判结合在一起.人类是历史性的存在,根据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自身历史性的不同理解,赫勒将历史意识划分为六个阶段,并由此出发构建其独特的历史哲学理论. 相似文献
184.
比较《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版刊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两次手稿编排方案,可以发现第一次手稿编排方案旨在再现手稿原貌,因而具有独立性价值,第二次手稿编排方案旨在由编者总结作者思路,因而要以第一次编排为基础,因为在脱离这一基础的前提下,第二次手稿编排方案提供的是一个不具备充分合法性的文本. 相似文献
185.
当前,气候变化渐趋引起国际社会的重点关注,并成为国家利益博弈的政治、经济焦点之一。各国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利益共享成为各国达成合作协议的基础和底线,也是国际立法操作性的砝码。若综合而前瞻性地看,气候问题的继续升级将打破国家间政治冲突之壁垒,世界各NA~-Jk-会更大程度地力促合作,趋向于“大同”治理。 相似文献
186.
黑格尔的国家观在西方政治哲学史上独树一帜,学界对此争议纷呈、褒贬不一。黑格尔把国家问题置放在“客观精神”的叙事位置,说明国家作为伦理性精神实体不过是家庭、市民社会的自在自为的必然性结果。自由的定在是国家理念之本体,自由意志只有在国家中才能获得其本真态与现实化,由此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构成了国家正义的内核。虽然黑格尔的国家观中不乏宣扬王权专制的成分,但透过文本显性语词的表层,个中渗含着民主意识和完政精神.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87.
苏联时代的哲学就是为官方意识形态服务的这种观点在当下很流行。对这一观点进行批评就是《20世纪下半叶俄罗斯的哲学家——肖像集》一书的主要任务。本书于2009年由俄罗斯科学院社会科 相似文献
188.
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的展开逻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是否具有文化哲学思想,这是一个备受学界关注的问题.文章认为,虽然马克思没有频繁地使用"文化"概念,也没有提出系统的文化理论,但是马克思一生的哲学思考中贯穿着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的内在逻辑,这实际上是以主体性为核心的文化哲学的逻辑;只有抓住马克思思想的这一内在的文化哲学的逻辑,才能更好地理解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补充意义以及他对现代性的文化批判. 相似文献
189.
对当代政治哲学的深入理解,离不开对其根基之一的康德政治哲学的研究和关注.康德政治哲学的主题是:确保人类自身能够自由、有尊严地生活,人类应该由自然状态走向法治的自由状态,从而实现人类永久和平的世界图景.为此,康德从对人的理性认识能力的先验分析中,界定了人在道德领域中的自由本性;在对人的自由本性的扩展和演绎中确证国家存在的合法性,由国家的合法性存在推出不同国家之间组成国际联盟,最终促使人类走向永久和平.在康德的政治哲学中所体现出来的先验主义特点、政治与道德的结合以及永久和平的构想在当代政治哲学的研究中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90.
马克思哲学历程的深刻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经济研究为内核心的历史哲学是马克思一生研究活动的主线.马克思从<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开始,中间经过<资本论>对哲学的升华,一直到晚年提出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从而完成了划时代的东方社会理论为止,一直在哲学战线上纵横驰骋.这是马克思崭新的哲学思想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也是他用哲学武器认识历史、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涵盖整个世界的过程.<资本论>是马克思哲学历程的一个新的制高点,但它还不是马克思一生哲学思想的顶峰.马克思晚年最重要的题目就是如何把历史发展的一致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思想贯彻到底,探索东方社会向共产主义发展中的多样化道路问题.<资本论>中的唯物史观是开放的,但不是马克思哲学的最后完成.马克思一再说明,不能用西欧的模式来裁剪东方和世界的历史,<资本论>丝毫无意论证全世界一切国家和民族不问具体情况统统都要纳入资本主义轨道.马克思的这一澄清,为东方国家跳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扫除了思想障碍,提供了理论前提.马克思晚年放缓了<资本论>的写作,其目的也就是为了给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提供史学前提.马克思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革命,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宣布新哲学关注现实,注重改变世界,二是它申明自己的实践特点.马克思的哲学是唯物主义哲学,马克思以实践为中心的唯物主义学说将从前旧唯物主义内蕴的社会主义和革命原则一下子解放出来,焕发出极大的革命活力.马克思哲学产生以后,一直是关注现实,以革命为准绳的.马克思以革命为坐标,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东方社会理论,提出了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实现了理论上的巨大飞跃.哲学研究一直和经济学研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既是马克思的哲学传统,也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特色.经济学一方面是马克思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的底蕴,二者存在着共同的内容和范畴,另一方面,经济学研究的进展和突破是马克思哲学发展的重要机缘和途径.哲学和经济学的联盟,首先体现在:第一,对经济学的研究为马克思创立和发展辩证法奠定了唯物主义基础.第二,经济学为马克思哲学提供了实践领域.第三,经济学与唯物史观相互交叉,融为一体,它们的许多范畴和概念是共同的.在马克思哲学发展史上,哲学与经济学的发展总是互为前提,相得益彰的.马克思不仅通过对东方经济形态的研究,发现了东方国家由来已久的亚细亚生产方式,而且借助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考察,确立了历史发展的一致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历史现,提出了多角度地考察历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把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形态的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