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729篇 |
免费 | 713篇 |
国内免费 | 119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5072篇 |
劳动科学 | 306篇 |
民族学 | 1090篇 |
人才学 | 756篇 |
人口学 | 170篇 |
丛书文集 | 8023篇 |
理论方法论 | 2036篇 |
综合类 | 11932篇 |
社会学 | 2557篇 |
统计学 | 61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8篇 |
2023年 | 662篇 |
2022年 | 694篇 |
2021年 | 890篇 |
2020年 | 805篇 |
2019年 | 616篇 |
2018年 | 286篇 |
2017年 | 487篇 |
2016年 | 744篇 |
2015年 | 1128篇 |
2014年 | 2475篇 |
2013年 | 1897篇 |
2012年 | 2118篇 |
2011年 | 2483篇 |
2010年 | 2236篇 |
2009年 | 2095篇 |
2008年 | 2909篇 |
2007年 | 1984篇 |
2006年 | 1549篇 |
2005年 | 1559篇 |
2004年 | 1129篇 |
2003年 | 934篇 |
2002年 | 788篇 |
2001年 | 837篇 |
2000年 | 549篇 |
1999年 | 190篇 |
1998年 | 89篇 |
1997年 | 82篇 |
1996年 | 52篇 |
1995年 | 33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从人类社会产生了公共事务,出现了公共权力以后。就有了一个公共权威“公共形象”的问题,但只是到了“现代性”的背景下,这种“公共形象”才具有了传播学、政治学、社会学意义,才具有了更为深广的理性内容。 相似文献
52.
近期,笔者参加许多地方政府的会议,发现中国的许多城市,从南方到北方,从深圳到大连,许多地方都在大力推动行政体制的改革;再考虑到去年以来中央领导的讲话,特别是最新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经济法律制度"则被赫然列入内容的第十一大条,应大致可预见到:中国各地将掀起一轮政府改革的浪潮. 相似文献
53.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76-81
文章以英国《卫报》中有关2016年G20杭州峰会的23篇新闻报道为语料,建立小型语料库,运用语法隐喻理论,以费尔克劳夫的话语三维模式为分析工具,探究"他塑"中的中国国家形象是如何通过话语被构建的,对英国媒体中有关中国的报道作出较为全面、客观的评析,旨在为中国及时纠正外媒的主观偏见报道、维护良好的国家形象提供建设性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54.
本文提出了从国家经济战略的宏观视角调整人力资源投向的必要性,认为重工业、核心工业,治理污染、优化环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大目标,应该是今后我国人力资源的主要投向。同时,本文也相应提出了人力资源社会主义使用的观点,论述了施行的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55.
56.
清末民初,合族思想的勃兴与文学中的国家形象建构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二者在急速变革的历史文化场域之中同频共振、互为依凭。以合族思想为镜,可照见文学中国家形象的隐喻及指归;从文学中的国家形象出发,则可透视合族思想的进阶之旅。双重镜像互见之下,合族思想的曲折演变与国家形象的多维建构,共同构成了颇具意味的复杂纠葛和历史面相,揭橥了清末民初文学中隐现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57.
边疆民族地区对口支援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与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同频共振的重要举措。肇始于1979年全国边防工作会议的边疆民族地区对口支援政策具有深厚的法理基础,其历史演进与国家推动密切相关。在理论层面,边疆民族地区对口支援政策具有国家整合的诉求表达和实践效应,并凝聚着民族团结、社会团结、整体团结的价值理念,是一种“团结性整合”的国家政策。在实践层面,边疆民族地区对口支援政策的实施呈现出以党和政府为核心行动者的“一核多元”主体构造特征,并通过政府间整合、行政吸纳社会、政党统合全局的运行机制形成国家整合能力,进而实现政策期望。“团结性整合”的逻辑阐释可为边疆民族地区对口支援的理论拓补与政策完善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58.
59.
60.
秦小琪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24-32
习近平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意蕴深远,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继承发展,是对中国共产党国家治理理论的丰富完善,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创新探索。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重要论述,需要关注其四个方面的特征:思维方法上的辩证性、理论品格上的实践性、价值取向上的人民性和系统基础上的法治性。要准确把握这一论述的鲜明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认识,加强中国政治制度和施政能力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