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陈季冰 《社会观察(上海)》2009,(7):50-51
自从去年8月全球金融海啸爆发以来,“中国会从危机中率先复苏”的论调就一直在国内乃至国际舆论中不绝于耳。对此,我此前向来是比较悲观的。在我看来,中国确实具备了率先走出这一波经济衰退的一切必要条件,但错误的政策导向熄灭了这种可能性。然而,近来出现的一系列新的政策信号却使我们重新看到了希望。 相似文献
22.
吴瑛 《社会观察(上海)》2013,(5):28-30
国家领导人形象是政府形象的人格化,通过国际舆论的传播也可以投射出国家形象.西方人性格热情奔放,加之舆论在选举政治中不可替代的角色,西方领导人常常动用各种媒体和公关手法精心设计形象.肯尼迪凭他出众的口才和俊朗的外形被称为电视总统;小布什大多数时候把自己塑造成来自得克萨斯的牛仔;而奥巴马在竞选之初就突出黑人身份进行一系列公关活动,最终成为美国第一任黑人总统.此外,法国总统萨科齐带着自己的模特夫人出访,帮助自己和法国政府塑造了现代、开明的政治形象,普京开飞机、骑摩托、练跆拳道甚至公布打虎的照片,更是在打造自身硬汉形象的同时,将俄罗斯的强硬作风展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23.
国际传播能力乏力影响中国崛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玥 《社会观察(上海)》2013,(5):22-24
全球传媒格局仍然处于西强我弱局面,西方传媒掌握了绝对的制信息权。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弱小的状况无法向国际社会推介一个真实的中国,也无法对国际舆论的某些负面报道予以纠偏,以及无力回应国际舆论对中国形象的攻击。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尚处幼年阶段中国目前的传播基础非常薄弱,由此导致中国传播经济非常弱小,传播的国际受众数量小、覆盖的有效范围不大。因此,总的判断是,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还处于幼年阶段,全球传媒格局仍然处于西强我弱局面,西方传媒掌握了绝对的制信息 相似文献
24.
《社会观察(上海)》2013,(5):15+14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树立我国在国际上的良好国家形象不光体现为政府的一种希望和意愿,也表现为国人的一种强国心理。然而,西方强势的国际舆论一直以来采取对华的负面态度取向,利用其覆盖全球的传媒机构在国际社会抢占塑造中国形象的制高点,使国际事务、国际公关资源向西方国家倾斜。可以预见,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以及对西方社会和现有的国际秩序冲击的加大,这种负面态度取向不会轻易地改变。 相似文献
25.
26.
2008年3月14日,西藏拉萨发生了让世人震惊的打砸抢烧暴力事件,不但给当地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还把中国形象推向了国际舆论的风口浪尖. 相似文献
27.
28.
因关押“基地”恐怖嫌疑分子而名声大噪的美国关塔那摩军事监狱,正遭受国际舆论越来越大的压力,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建议尽快关闭这座监狱,以挽回美国政府和军队的声誉。事实上,世界上还有不少监狱像关塔那摩一样特殊,由于关押的都是军事钣犯人,因此那里的情况很难对外公开。 相似文献
29.
哈马斯胜选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美以反应强烈,多方打压;国际舆论发生有利于哈马斯的变化;哈马斯领导的政府面临许多难题,政策有待进一步调整;中东和平进程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30.
任洁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3-18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由于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中国议题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重要内容。对于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国际承诺,国际舆论并非全是赞誉,"中国威胁论"始终未曾退出国际舆论场,只不过版本和形式不断翻新而已。目前,"中国威胁论"的变种"中国责任论"成为中国面临的主导性舆论环境。对这种舆论导向我们要有清醒认识,要正确认识中国的实力和国际定位,要处理好承担国际责任与国内责任的辩证关系,要处理好承担国际责任与协调西方大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