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3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33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22篇
丛书文集   29篇
理论方法论   28篇
综合类   228篇
社会学   41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该文在分析土木工程专业和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特点与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混合式教学的内涵,并将其引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课程组根据课程教学特点,从教学大纲、混合式教学模式、课程建设目标等方面着手,以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为依托,从线上平台的选择到线下课程的分解展开混合式教学的尝试,整体优化“教”与“学”,做好“课内”和“课外”的衔接,提高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2.
土木工程结构试验教学的实际出发,分析了专业课程实验的特点,针对建筑结构试验教学的现状,提出了理顺实验教学体系,构建多层次实验教学模式以及规范实验报告要求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并经过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3.
论课程组建设在实现教学团队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我校土木工程结构类课程教学团队为例,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阐述了课程组建设在教学团队建设中的载体作用、示范作用、创新效应及其对团队骨干的培育作用,理清了教学团队专业师资队伍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思路,可为我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4.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服务地方经济的需要,开办了土木工程这一传统土建类专业,但是由于传统优势及管理模式的限制,使得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以毕节学院为例,总结了土木工程专业办学过程中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目的在于建立合理的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并提出合理的课程设置方案,构建合理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55.
56.
土木工程专业负责人:高波。土木工程专业作为我校最早开设的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05人,其中教授67名,副教授74名,具有博士学位者14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拥有结构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岩土工程3个省  相似文献   
57.
开心五分钟     
《伴侣(A版)》2011,(3):63-63
正恰当的比喻女友不解地问男友:"为什么男人有很多女朋友会被人羡慕,而女人有很多男朋友就会被人鄙视?"男友叹了口气说道:"就好像一把钥匙能开很多锁,会被称为万能钥匙!而一把锁能被很多钥匙打开,则说明锁有问题。"谁会赢一个红螃蟹和一个黑螃蟹比赛跑,谁  相似文献   
58.
王艺 《经营管理者》2013,(8X):378-378
地下水是地壳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天然资源,其广泛存在于地壳中。岩土的渗透性对岩土的强度和变形会发生作用,使地质条件更为复杂,甚至引发地质灾害。地下水与土木工程密切相关,相互影响。一方面,地下水对土木工程存在着各种不良作用(如流砂、管涌等)和影响;另一方面,各种土木工程活动又会诱发和加剧地下水的活动。可见,地下水是工程地质分析、评价和地质灾害防治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9.
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该文阐述了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团队通过对教学方案和大纲的修改,教学目标的明确,不断探索出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传授相融合的教学模式,以点带面将思政建设进行延伸,使课程与思政课同向而行,取得了积极成效.  相似文献   
60.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支撑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健全,培养出的工程科技人才创新能力不强。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成长规律与人才培养阶段性特征之间存在强烈的相关性,人才培养涉及到的环境因素相互交叉渗透,功能互补。只有通过政府、企业、高校、社会及行业协会等多主体的协调合作,才能最终实现人才价值的增值,构建完整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