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8篇 |
免费 | 15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5篇 |
民族学 | 16篇 |
人才学 | 2篇 |
丛书文集 | 76篇 |
理论方法论 | 10篇 |
综合类 | 149篇 |
社会学 | 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6篇 |
2022年 | 17篇 |
2021年 | 14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19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16篇 |
2010年 | 17篇 |
2009年 | 12篇 |
2008年 | 13篇 |
2007年 | 13篇 |
2006年 | 13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01.
刑事辩护制度发达与否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法治与人权保障程度的重要标志。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中国刑事辩护制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从司法实践以及同其他法治国家的比较来看,中国刑事辩护制度还存在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具体而言,应当在《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中将指定法律援助辩护的范围扩大至可能判处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案件;依法保障辩护律师三项基本诉讼权利的行使、确立讯问犯罪嫌疑人律师在场制度、在职务犯罪案件的调查留置期间允许律师介入,以更好地实现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平衡。 相似文献
102.
技术形态的不断演变给电视节目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通过对电视谈话节目技术形态发展脉络的梳理,认为电视技术在一个与其他技术渗透、汇聚、生成的过程中,正在不断满足人类最为原始的交流欲望———身体的在场交流。从而,得出一个推测性的结论:数字化媒介技术的出现,是满足人类实现跨越时空“在场”交流欲望的必然。随着技术日趋成熟,被现代媒介消灭的身体将会以一种新的形式被重新恢复。 相似文献
103.
104.
西方的在场理论与《人间词话》中的不隔论有许多息息相通之处。在场论中的敞开、照亮、与幽暗沟通等概念,和不隔论的历历在目、情景交融、言外之意等观点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以在场学说来阐释不隔论,对于不隔论的价值和历来争论问题会带来一个新的思考视角。 相似文献
105.
人类的交流总是定位于一定的时空情境中,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人类超越要求身体在场的局限,实现更大范围内的联系、协调与社会控制的过程.文章从交流媒介技术的变迁出发.试图分析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社会互动的实践状态,并具体关注身体在场、超越在场与地方,以及在场与缺场相交织的时空框架下人类的社会互动所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6.
107.
108.
109.
随着侦查权力的不断扩张,口供主义侦查方式较为盛行,致使刑讯逼供已成为刑事司法文明的最大障碍,使侦查讯问过程受到人们质疑。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最大限度维护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更为及时、全面、充分地为犯罪嫌疑人提供刑事辩护,同时监督刑事侦查权力的行使。文章针对我国侦查讯问中出现的刑讯逼供和口供不稳定等问题,提出侦查程序中设立律师在场制度设想,在对其程序价值进行考察基础上,对律师在场制度的具体设置和相关保障措施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0.
以时间为自变量,空间为他变量,辅之田野方法,方可促成对壮族习惯法演化机制的立体解构。就实践表征而言,壮族习惯法并非静止不变,它既与本民族在区域社会中的生存状态、经济活动、社会地位、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又体现出族群在面对不同政治经济环境时所做出的竞争、协商与妥协。"国家在场"对壮族习惯法的形塑,采取的是一种复线逻辑,并聚焦于载体重构、机制再造、属性蜕变三重维度。在壮族习惯法的未来发展面向上,应实现三个转变,即支配逻辑层面的"效力外溢"到"效力紧缩",传承策略层面的"单一型范"到"兼容并蓄",生存契机层面的"法律一元"到"多元司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