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8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10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57篇
社会学   1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在短篇小说《人造黑人》中,作者弗兰纳里.奥康纳借用《圣经》中的U型叙事结构,通过海德先生带领孙子的进城之旅,展示了人类灵魂由堕落到救赎的过程,从而使作品中的种族关系主题经过宗教的着色而负载起深远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2.
郎遥远 《金色年华》2011,(12):43-44
近日媒体报道,广西玉林市无业男子张某冒充有钱人,利用新浪微博结识女网友,以许诺送手机和各类名牌等为诱饵,骗得多名女网友与之开房,事后还窃走财物并扬言有性爱视频在手,向女网友敲诈勒索钱财。  相似文献   
63.
"人文合一"的宿命悲剧--从祥子的堕落到老舍的自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祥子堕落根源的深入辨析,会发现一种更深层的悲剧意蕴;通过对老舍死因的再度追问,会体味到他那因“靠近”与“游离”的不同创作态度而产生的创作实绩互成反比的矛盾与困惑;祥子的堕落与老舍的自沉,也由此具有了一种“人文合一”的、带有宿命色彩的悲剧意蕴。这将带给我们更大的震撼和反思。  相似文献   
64.
《金陵瞭望》2007,(3):37-38
悔过,是为了自新。贪官案发后的悔过也应如此。从本期起本刊将陆续刊发一些发生在南京的较有影响的案件当事人的悔过书。本期刊发的两篇悔过书真实地记录了违法者堕落的过程,同时向我们揭示一个真理:权力一旦失去监督,必然产生腐败。掌权者一旦忘乎所以,必然丧失民心,走向堕落。  相似文献   
65.
在理论和现实层面论证了布莱克诗歌风格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演化的可能.在现代性之后,从内容和形式上分析布莱克诗作中的后现代性元素,建立起后现代的诗歌语境.围绕自由精神的探寻之旅,一方面肯定了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同时后现代性的诉求和诗歌理想恰恰也映照出现代性的无奈和自由精神的堕落.  相似文献   
66.
《中外书摘》2010,(8):25-26
展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新闻与传播系主任。著有《战时新闻传播诸论》、《正义与勇气——世界知名战地记者百人传》、《中西新闻比较论纲》等):媒体在得到社会肯定和赞扬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67.
新莲 《百姓生活》2011,(3):39-40
命案真凶现原形,令警方大吃一惊 2009年12月24日,重庆市某高级温泉度假村发生一起命案:一位年轻女子惨死在客房里。警方到现场勘查,发现凶手作案后没有留下任何蛛丝马迹,还拿走了死者随身物品。  相似文献   
68.
临近退休的当权者,担心退休后身份、地位和经济收入有巨大落差,私欲逐渐膨胀,最后要“捞一把”,个人人生观存在问题,这暴露出组织上对老同声放松教育,管理的问题。  相似文献   
69.
别尔嘉耶夫认为,对信仰的哲学索解,是信仰的普遍性获得具有公共性的辩护的途径,也是大众获得宗教知识的有效方式。因此,他逻辑严密地完成了对于"堕落"的哲学阐释。客体化的认识以思维与存在的对立为基本进路,混淆了主语和谓语,以谓词所指的"关于什么",取代主词所指涉的"什么",将思维所制定的客体性概念"存在"实在化,并视为规定着人之思维的认识对象。由于存在乃认识主体的产物,被客体化的存在本质上便不过是人自身的外化。这样,人对存在的膜拜实质上乃对自身的膜拜,是人想"像上帝一样"的体现,这与基督教的堕落的教义若合符节。另一方面,基督教认为,正是堕落导致了人与上帝、人与人、人与世界的疏离。在客体化的认识中,由于存在取代了作为存在者的人的活生生的生存,抹杀了人的个性、人格,这就隔绝了人认识上帝的可能,从而使得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由"我-你"变为"我-它",这与堕落的结果亦若合符节。  相似文献   
70.
舒云 《新天地》2012,(3):20
在人们的印象中,老人往往代表着安详、节俭、无私、经验以及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他们虽然也有一些无关痛痒的缺点,也有少数不可理喻之人,但从整体来看,生理上的退行性变化与阅历上的丰富积累,使老年人成为社会中最为宽容慈爱与善良的群体,成为优良传统道德的载体,自然也就成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与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