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61.
在我的长达30余年的歙砚艺术生涯中.两方“国礼歙砚”的创作经历是刻骨铭心、永生难忘的:1997年。我创作的歙砚《黄山胜迹印痕砚》,被选作李鹏总理赠送给日本明仁天皇的国礼:2004年,我创作的另一方歙砚《中国龙砚》,又被选作胡锦涛主席赠送给法国总统希拉克的国礼。从而创造出“两件国礼歙砚,出自同一位砚雕家之手”的奇迹,使我有幸成为“中国第一国礼砚雕家”,被《人民日报》海外版、《经济日报》、《安徽日报》、《今日安徽》等诸多报刊宣传,并入选《江准时报》的“政协委员风采录”。 相似文献
62.
63.
日本平成天皇有两个皇子,长子浩宫(皇太子),次子秋筱宫。平成天皇和皇妃美智子对他们的教育非常严格,在日本广泛传为佳话。 1965年,平成天皇的第二个儿子降生,采取了“对长子自由,而对次子严厉”的育子方针,这并不意味着天皇和皇后对皇太子娇生惯养。事实上,在皇室史上,就是由他们提出废除乳母制度。不设置专门的培育人员,而由自己来亲手培养教育子女的。在公务繁忙之时,美智子不在家就用备忘录委托身边的人教育孩子。 这个备忘录中记载的育儿基本方针中说。“自己扔掉的东西尽量让他自己捡回来”,“尽量避免‘不伦不类的… 相似文献
64.
文章从文化学角度分析了日本右翼思潮,如极力鼓吹“民族主义“、美化侵略战争、否认侵略历史等产生的原因,认为日本的民族优越的神话、独特的耻感文化、国家神道与天皇崇拜思想等是日本右翼的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65.
日本明仁天皇、德仁天皇即位时都宣誓,遵守《日本国宪法》,尽到日本国及日本国民象征的责任。从历史、制度、天皇退位这三个维度,分析日本明仁上皇和德仁天皇为何不断强调其象征性,有助于更深刻认识从平成时代到令和时代过渡期的日本政治。从日本宪政史看,明治帝国宪法下的天皇制是一种军国主义战争模式,而在二战后《日本国宪法》下的天皇制则是一种象征和平的模式。安倍晋三首相力图在任内修改日本宪法,不仅涉及宪法第九条问题,也涉及天皇制问题,其前景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66.
田庆立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52-55
冲绳问题在战后日美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战后初期美国在冲绳实施军政统治,日本政府无力收回,遂将冲绳作为与美国进行媾和谈判的筹码,以牺牲冲绳的方式达到维护日本国家安全的目的,同时又竭力通过外交交涉的途径将冲绳的主权保留给日本,为日后从美国手中收回冲绳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67.
田庆立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3):76-79
津田左右吉的天皇观在战前与战后呈现迥然有异的样态,津田战前从事的神代史研究及相关学问,与军部法西斯势力倡导的国体观站在了对立面,由此因言获罪。战后初期,津田左右吉作为富有浓厚保守色彩的学者,转而积极拥护象征天皇制,从民主政治的角度论证象征天皇制的合法性及文化意义,同时为天皇开脱战争罪责。津田在天皇观上的“转向”,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思想史课题。 相似文献
68.
潘畅和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07,24(4):94-96
一、《复古神道哲学思想研究》一书的学术价值 日本的神道教(简称神道),是日本民族固有的宗教信仰,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如今世人所谈论的日本对"万世一系"的天皇崇拜、"地域集团主义"、靖国神社"症候"等诸多日本文化独有的现象,我们都可以从日本神道中寻找根源. 相似文献
69.
郑毅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2):53-57
吉田茂的皇国史观包含着皇室中心论、天皇无罪论、否定对美战争论、神道观等内容.吉田茂的这种历史观不是战前日本皇国史观的简单承继,而是有新的发展,如象征天皇制下的皇室中心论和新时代的国家神道观.战后50年代吉田茂的皇国史观成为日本政界的主流历史观,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70.
孙艺年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5):16-21
东京审判没有追究裕仁天皇的战争责任,是造成战后日本社会对历史认识缺失的主要原因。裕仁天皇绝非别有用心的人所描绘的那样,只是一位“无权且无辜的立宪君主”,而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的最高决策者和积极参与者,是日本军队的统帅和精神领袖。二战后,正是美国的蓄意开脱和裕仁及日本当局的百般抵赖,使得裕仁逃脱了正义的审判。这一后果是,日本否认侵略战争的历史,一再翻案,右翼势力日益猖獗,导致东亚局势的动荡不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