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2篇 |
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3篇 |
劳动科学 | 1篇 |
民族学 | 4篇 |
人才学 | 2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43篇 |
理论方法论 | 11篇 |
综合类 | 110篇 |
社会学 | 47篇 |
统计学 | 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1篇 |
2019年 | 2篇 |
2017年 | 2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11篇 |
2013年 | 11篇 |
2012年 | 16篇 |
2011年 | 19篇 |
2010年 | 28篇 |
2009年 | 10篇 |
2008年 | 28篇 |
2007年 | 24篇 |
2006年 | 12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来词做为语言的一部分给俄语带来了新鲜血液,但同时过度使用外来词破坏了俄语的纯洁性,给语言的发展带来了混乱,在新的时期尤其在西方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下,怎样对待英美外来词,合理使用和借用这些外来词是俄罗斯人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这些俄罗斯文化的研究者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只剩下麻木的我没有了当年的热血看那满天飘零的花朵在最美丽的时刻凋谢有谁会记得这世界他来过 相似文献
3.
对20世纪美国女诗人伊丽莎白.毕晓普诗歌中的女性身份进行深入的解读和评述,可以从四个层面阐发毕晓普代表作中的性别转换:1.毕晓普的童年创伤与母亲的缺席:毕晓普对于母性身份的恐惧和逃避从根本上说,来源于她童年所受的精神创伤;2.物化的女性形象:无论是从男性视角对女性身份进行物化,还是从大众角度对女性身份的荒诞性物化,都使得其女性身份被尴尬地凸显,从而表达了毕晓普对于女性身份冷静的思索与理性的反抗;3.女性身份的失落:毕晓普表达出对母性身份无法逃离的宿命感和悲剧感;4.诗歌中的性别跨越:进而考察女性身份在诗歌中是如何被消解的。 相似文献
4.
北京的魅力不只有成熟的风韵,更有来自不断的成长与记忆。有一些作家热情地关注北京不拘一格、难以把握的侧面,特别是它被现代化、国际化大潮携裹而来的新动向。不同于以往京味小说里缅怀与诗化的笔调,这些作品以现实、批判的视角审度北京,聚焦于这座都城在商品化大潮中的保守与变迁,关注环境对人物命运的改变,并就当下频繁变迁的社会现状、信仰危机、传统文化的失落等社会问题提出讽喻。虽然这样的作家作品并不多,也尚未形成风格气候,但它们却揭示出北京的时尚魅力,有其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5.
6.
文章以写实手法,讲了一个发生在客车上的故事,故事中三个人物:“我”、“尖厉声”者,抱婴儿的妇女都是简笔白描,但人物性格品德却十分鲜明。 相似文献
7.
8.
对当代文艺中“崇高”的反思:失落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崇高在艺术领域中历来都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但在当代由于种种原因崇高遭受了被冷落的境遇.崇高的实质是人的心灵超越,它既是人性发展的自然需要,也是人性走向最终的自由与完善的必需元素,是人永远不可缺少的精神一维.当代艺术应该走出躲避崇高和虚与伪崇高的误区,重塑当代的崇高美,使崇高的精神深入人心,为推动人类的文明进程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建国后 ,文学作品中英雄主义情怀的存在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土壤 ,英雄主义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过分强调政治性而趋于畸形。新时期后英雄主义在文学创作中日渐流失。这和日渐习染人心的现代性思潮有很大关系。本文梳理英雄主义的发展流变 ,并力求提示其嬗变的精神内质。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