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13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43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109篇
社会学   47篇
统计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马志国 《老年人》2011,(11):56-56
人到了一定年龄,就要离开工作岗位。虽然这是自然法则,却有不少退休的老年朋友,由于适应不了突然改变的生活方式,得了退休综合征。  相似文献   
102.
29岁那年,我离婚了。顷刻之间,成了一个落魄的孤家寡人。我是家里的独子,当痛苦吞噬我的时候,母亲也因此憔悴了许多,苍老了许多。尽管我极力掩藏着无尽的失落,但还得娶妻结婚,却是一个迫在眉睫的现实。看着我一天天步入大龄青年的行列,母亲心急如焚。她不再顾  相似文献   
103.
帕慕克的忧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帕慕克的作品中,充满着忧伤的情绪,甚至已成为他自身创作的一种习惯。他的忧伤,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从民族文化角度来说,他的忧伤来自于“失落的集体记忆”,来自于土耳其在西化过程中对民族集体记忆的屠杀;而从个人角度来讲,他的忧伤又来自于中心感的丧失,由奥斯曼帝国文化衰微而滋生的中心感的失落,又衍生了自我中心感的失落,这二者交缠盘错,探寻自我中心的失落使其更加缅怀帝国的兴盛,而对帝国兴盛不复存在的慨叹,又加深了自我失落的伤痕。因此,在审视自己的伤痕后,帕慕克将文学,特别是苏菲文学,视为一种探寻中心,走出失落的尝试途径。沿着上述脉络,就帕慕克数部作品中忧伤情绪的发展和走向,作了一个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4.
谢怀 教授与世长辞了,我感到心中失 栻落了些什么! 论年岁,他长我 11岁,既无师生之份,也无同窗之谊;论工作,从未在一个单位相处,更无同事之情。但 20年来在民商法这一领域内又与他多有交往。他的学识与为人我尊之为师,我习惯称他为“谢老”;他的平等待人精神,我视之为友,有困  相似文献   
105.
本书为中国台湾学者汪荣祖以英文原版的《追寻失落的圆明园》,并被全美研究图书馆权威期刊《选择》评为2001年度“各学科最佳学术著作”之一。本文历数,圆明园屡遭劫难,并何以成就如今之破败的残景的历史背景,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106.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改革开放路线已经实施了十四年,虽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但仍存在着阻力和干扰,不少人步入了阻碍改革的心理误区,归纳起来大致有六种,即平衡系统被打破的失落心理:不怕“左”唯恐“右”的恐右心理;“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均衡心理;把现在同过去做纵向比较的怀旧心理;贪心过大的“暴富心理”;“以权谋私”的官本位心理。只有走出这些误区,才能以开放的心态参与改革,推进改革。  相似文献   
107.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换言之,诗歌必须通过隐喻性的意象才能证明自身的存在,而由于文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语际转换时意象隐喻意义的失落有时是不可避免的,译者在对其进行隐喻重构时可以而且必须发挥创造性,采用补偿法以期将意象隐喻意义的亏损减至最小。  相似文献   
108.
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失落是一个日益引起关注的问题。本文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了文化意象失落的原因。对难以避免的文化意象的遗失,笔者尝试用创造性叛逆的翻译理念来指导翻译。  相似文献   
109.
小弦 《女性大世界》2006,(9):152-153
失落的文明——印加人及其祖先珍宝展”在国家博物馆隆重展出,由此,你可以感受到来自秘鲁这片南美最具神秘色彩的土地上崛起的文明。  相似文献   
110.
畸人心态录——《小城畸人》的思想内涵与艺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城畸人》深刻地揭示了生活在美国乡村小镇的一群“畸人”的心态,反映出了当时人们普遍具有的一种失落感。安德森用抒情、深沉的笔调描摹出一幅幅凄恻动人的画面,使作品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达到了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