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5篇 |
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民族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20篇 |
理论方法论 | 5篇 |
综合类 | 69篇 |
社会学 | 2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3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1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12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31.
南宋姜夔、张炎一派文人词 ,以“清空”、“骚雅”为其特质。本文以历史分析的方法 ,对南宋雅词特质的源起、形成、表现以及内涵进行多方探索。在历史地还原的过程中 ,创作主体多才多艺的文人身份暴露出来 ,诗、词、书、画等不同的艺事可能体现出某种共同的精神理想与审美品质 ,对雅词的理解从不同艺术门类的互照中得以加深。联系时代精神、社会背景、儒释道哲学等多重因素 ,对南宋词的“清空”、“骚雅”进行诠释 ,从而也从合理性的角度加深对词史上存在的这一词派的理解 相似文献
32.
周邦彦与姜夔词风的一个明显不同表现在二人对外物观照方式的差异上。即周邦彦擅长对物态人情进行具体的客观描写,而姜夔更偏向于对抒情意象进行主观精神的寄托。周、姜二人词风的重要区别在于:周词偏“黏”,极擅惟妙惟肖地摹写物象;而姜词偏于“隔”,从物象中升华出一种精神品格。 相似文献
33.
王譞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50-53
姜夔的琴歌《古怨》是现存最早的一部琴歌作品也是姜夔作品中唯一一首琴歌作品,此琴歌用的是侧商调,琴歌曲词分为三个部分。此琴歌有着独特的审美特点。琴曲的曲律婉转流美,古雅恬澹,曲辞有着烟雾迷津中的苍茫缥缈,黍离之悲的哀婉凄凉,和野云孤雁的清空洒脱等审美特色。曲调与歌词完美相合,抒发了作者对身世凄凉,世道变迁,家国破碎的感叹。琴歌《古怨》的审美特色反映了姜夔多数作品的风貌。 相似文献
34.
胥洪泉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5)
满族女词人顾太清作词"纯乎宋人法乳",效法周邦彦化用唐人诗句人词和雅语俗语兼用,师法姜夔的清空醇雅词风,借鉴李清照工于造语和运用叠字,融会贯通,变化创新,形成了自己典雅清丽、深幽蕴藉的词风.顾太清作词以宋人为法乳,既受浙西词派、常州词派词学主张的影响,又与她的身份、性情和审美情趣相关.顾太清作词,体现了清代中叶满族人学习汉族文化的填词,逐渐注重词的手法、技巧和风格的特点. 相似文献
35.
黄阳华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8,(6):11-14
在宋代儒释道三家思想的会通下,南宋词坛大家姜夔思想中的佛禅精神和文化意趣反映了南宋文士佛祥因缘背后独有的精神世界和文化性格。这也让姜夔得以用清雅洒脱的艺术心灵拥有了异乎南宋其他文人雅士的艺术生命。姜夔的佛祥思想受宋型文化影响,有很显著的宋人文化精神,体现了这一时期文人独特的人格力量和行事勇气。 相似文献
36.
李之亮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本文通过对南宋词人姜夔自度曲《扬州慢》的分析 ,指出姜词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另外 ,对于长期以来以“清空”概括姜词风格的说法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 ,同时对类似诸如“去留无迹”、“妙悟”等说法也表示了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37.
姜夔以江西诗派清劲瘦硬之健笔,来改造晚以来温,韦,柳,击靡曼婉媚之柔性,变香软为骚雅,洗农丽为淡远。创造出一种峭拔,隽淡,清空,旷远的境界。宋词的雅化达到顶峰,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具有颇高的美学“范式”意义。 相似文献
38.
姜夔词创造性地将婉约与豪放两种词风融合在一起,以其清刚雅正、冲澹秀洁的风格,一洗流行一时的纤盩靡丽风气,为雅词的创作树立了典范,开拓了词史上一种新的审美范式。同时,也对其后的词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词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9.
村上哲见作为当今日本词学界的领军人物,一生致力于中国词学研究尤其是宋词研究,对姜夔词研究有独到见解。他为了准确定位姜夔词在词史中的地位,围绕着关于姜夔词的诸家讨论,考述与梳理了姜夔的生平和著作、历代姜夔词评,考察了作为“别派”的姜夔词,探讨了姜夔词与辛弃疾词、周邦彦词、吴文英词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通过历时性分析考察南宋以后诸词选中的姜夔词收录情况并综合各方观点,最终确定了姜夔词的独特地位,提出南宋词坛辛弃疾、姜夔、吴文英词三足鼎立的观点。 相似文献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