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70篇 |
免费 | 25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篇 |
民族学 | 2篇 |
人才学 | 2篇 |
丛书文集 | 286篇 |
理论方法论 | 28篇 |
综合类 | 272篇 |
社会学 | 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9篇 |
2022年 | 23篇 |
2021年 | 21篇 |
2020年 | 23篇 |
2019年 | 13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11篇 |
2016年 | 13篇 |
2015年 | 13篇 |
2014年 | 35篇 |
2013年 | 27篇 |
2012年 | 33篇 |
2011年 | 43篇 |
2010年 | 50篇 |
2009年 | 40篇 |
2008年 | 42篇 |
2007年 | 27篇 |
2006年 | 28篇 |
2005年 | 32篇 |
2004年 | 36篇 |
2003年 | 21篇 |
2002年 | 21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论习惯》是由法国哲学家拉维松所写的一篇专门讨论习惯的文章。拉维松认为,习惯是一种普遍的存在方式。通过论证习惯奠基于同一种原则、同一种力量,拉维松统一了习惯的机械论意义与活力论意义,表达了一种唯灵主义的存在论思想。因而,《论习惯》在传统主体哲学与存在神学论的谱系中占有一席之地。我们或许可以对《论习惯》进行一番解构式的阅读,这不仅有助于我们从另一角度重新审视上述观点,而且也将进一步揭示出习惯的双重意义:习惯既是上瘾也是恩典。这一分析最终所通向的是一种以习惯为支点的疾病理论。 相似文献
102.
《资本论》是马克思成熟时期的经典论著,它以剩余价值论与新陈代谢论为核心,有力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对人与自然的双重掠夺;提出了“新陈代谢”及其断裂的崭新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必然导致的双重危机——经济危机与生态危机;预示了未来人与自然统一的生态型自由王国的实现。《资本论》包含着深厚的生态存在论美学意蕴,对于“美丽中国”的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3.
孙洁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3):89-96
伽达默尔语言哲学是由语言存在论、语言辩证法、内在话语和外在话语、语言游戏等构成的有机整体,其各个部分的内在关联在于:语言存在论是伽达默尔语言哲学的基础;语言的思辨结构是语言存在论和语言辩证法之间的桥梁;语言辩证法是伽达默尔语言哲学的灵魂;伽达默尔的内在话语与外在话语之间的关系是其语言辩证法的根源,研究语言辩证法必须最终追溯到其内在话语和外在话语理论;解释学通过内在话语实现了其普遍性,解释学的普遍性就是语言的普遍性,伽达默尔最终将对人类一切理解对象的理解都纳入到其语言游戏之中。伽达默尔的语言游戏与其艺术游戏具有内在一致性,具体体现在本体性、主体性、辩证性、开放性、实践性和参与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4.
王宏健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2(2):32-38
海德格尔存在问题的源头可以追溯至其思想的开端处,亦即他的早期弗莱堡讲课中。通过对世界观哲学和科学哲学的双重批判,海德格尔提出了从"理论之物"回归"前理论之物"的哲学道路。然而,前理论之物究竟意指"实际生活"还是"存在意义"却并不明朗。通过解构和形式显示方法,海德格尔将二者统一于"先行把握",这就是早期海德格尔"实际性存在论"这一哲学规划的主要特征。同时,这也导致了早期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转向"。然而,与其说"存在论转向"是海德格尔对实际生活与存在意义的两难处境的最终解决,不如说,它恰恰彰显了这一两难处境,而生活与存在这两条内在线索之间的矛盾也构成了海德格尔哲学思考的动力。 相似文献
105.
马克思的存在论不是知识论路向上的存在论,而是生存论路向上的存在论,即历史存在论。历史存在论之所以能够对社会进行深入透视,是因为它本身就包含着透视社会内在的三层结构。第一层结构是社会生存条件,体现为积累的劳动与活劳动的关系,它是作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的感性活动的自我分裂;第二层结构是作为社会生存条件人格化的阶级,阶级本质上就是社会权力;第三层结构是法权、国家、意识形态,它们是社会权力不同方面的表达。深入理解与阐释马克思历史存在论思想的三层结构对于廓清关于马克思的种种歪曲,以及深入理解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6.
107.
旷三平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4(3):17-23
马克思的哲学视界是从关注"思辨理性"或"抽象自然"回归到关注"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的,它的本体论形态就是"社会存在论".在"社会存在论"中,设定评价尺度的内在根据获得了本体论解释,这种解释本身展示出了一条不同于传统解释的新的解路,同时也形成了一个超越于"理性存在论"的崭新的解释模式.从根本上来说,马克思对评价尺度的"社会存在论"解释是一种反历史非决定论的解释或一种尚历史决定论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8.
此在和本有是海德格尔前后期哲学的两个关键性概念.从此在到本有的转变体现了海德格尔思想本身的发展脉络,即从生存论到存在论的转变.前期海德格尔的存在的含义是“是”,这是一个形而上学概念的残留.他从生存论出发,试图通过此在的向死存在获得本真自我,通过良知和先行的决心把握存在的意义,但最终未能成功.后期海德格尔抛弃了以此在领会存在意义的思路,提出了“本有”这一概念,实际上替代了存在概念.他用本有的时间—游戏—空间、本有之道说分别代替此在的时间性、话语性.作为源初的给予性,本有聚集了天、地、神、人,表达了人与世界的共属一体,具有超越性和主体间性,使存在的意义显现. 相似文献
109.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是科学的学说,在于它以感性存在论为理论基石,以唯物史观为科学逻辑,以"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旨趣。从学理上澄清马克思学说科学的充分根据,对于我们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0.
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它有指称"虚假意识"与"观念上层建筑"的双重内涵.早期卢卡奇与法兰克福学派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虚假意识"的内涵,提出了社会批判理论,完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研究的认识论转向;而阿尔都塞、齐泽克与詹明信则继承并发挥了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的内涵,着力于意识形态与社会现实关系问题的研究与分析,从而完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存在论转向.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应该是科学性、存在性与革命性的内在统一,尽管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程度不同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但由于缺乏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宏观把握和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的系统研究,因而他们无法完成意识形态批判工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