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8篇
民族学   12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61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109篇
社会学   7篇
统计学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正>"民告官"在中国多年来一直被视为依法治国的标志之一。此次《行政诉讼法》修改,亦在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背景下,被寄予厚望。其间,一直被行政法学界强烈呼吁的行政法院设立问题再次被提出。1989年通过的《行政诉讼法》为中国法治建设开启了"民告官"的制度先河,这对于破除传统等级观念,培育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文化,限制行政权力膨胀,监督政府,建构权利制约权力体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无论是法学界还是实务界一致  相似文献   
22.
潘洪钢 《人才瞭望》2016,(15):74-75
学界对清代“奴才”一称的理解基本依照陈垣与鲁迅先生的看法清代官员,常常自称“奴才”,既见于官方文件、奏章之中,也常常出现在官员觐见皇帝之时.学界对此基本依照陈垣与鲁迅先生的看法,视为清廷强行区分满汉官员身份的措施.陈垣是这么说的:“满人称奴才,有时可以称臣;汉人称臣,无时可以称奴才”.鲁迅先生说:“在清朝,旗人自称‘奴才’,汉人只能自称‘臣’.这并非因为是‘炎黄之胄’,特地优待,赐以嘉名的,其实是所以别于满人的‘奴才’,其地位还下于‘奴才’.”这其实是排满浪潮影响下对“奴才”一词的理解,当然其中也道出了清代旗人与民人身份的不同.事实上,这两个称谓所对应的对象有一个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23.
征稿启事     
《西部蒙古论坛》2020,(1):F0003-F0003
自创办以来,《西部蒙古论坛》发表了大量有关西部蒙古历史地理、社会经济、民族关系和现实问题方面的论文和资料,有力地促进了蒙古学的发展,起到培植蒙古学研究新秀的园地作用,开拓了各民族专家、学者相关研究学术对话渠道,从而被国内外研究中国蒙古学的各民族学界同仁所瞩目,为从事社会科学的相关各界人士所重视。随着日益增强的学术影响力。  相似文献   
24.
25.
陈云辉 《唐都学刊》2005,21(5):81-85
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大江健三郎很快成为中国文学研究界关注的焦点。从获奖后的1995年到2004年上半年,10年间全国共发表各类研究论文87篇。这些论文探讨了有关大江健三郎及其创作的方方面面,诸如大江小说的精神内涵和创作意识,大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大江小说的艺术成就和文体特点以及大江与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研究等等。  相似文献   
26.
《回族研究》2015,(2):73
由宁夏社会科学院回族伊斯兰教研究所、北方民族大学回族学研究院联合承办的第二届回族学高层论坛暨《回族研究》百期纪念学术研讨会将于2015年10月上旬在银川召开。论坛拟围绕以下议题进行学术研讨:1.回族学学科建设;2.一带一路与回族的贡献;3.近代回族社会问题;4.其他与回族相关的研究。会  相似文献   
27.
学界荐书     
《学术界》2012,(3):252-253
黄裕生著:《时间与永恒——论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时间问题》,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2月出版。时间问题既是物理学里的核心问题,也是哲学里的基本问题。该书是国内第一部专门从时间这一艰深问题着手,对上个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海德格尔的思想进行阐释的专著。这部专著最具特色与价值的是  相似文献   
28.
29.
《新水浒》是陆士谔的翻新小说之一,作者以嬉笑怒骂之笔,写痛哭流涕之文,旨在通过对维新社会的种种乱象的赤裸裸的暴露来揭露魑魅政界、魍魉商界、鲜耻学界,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之情。但是作者也在作品中介绍了一些相关方面的改良措施,稍稍消解了那些乱象带来的乌烟瘴气。  相似文献   
30.
战前,日本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研究受到军国主义的打压而陷入沉寂。战后,法社会学的辩论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展,关于马克思主义法理论体系的构建与法律解释的讨论加快了研究步伐,而对现代法问题的讨论使其迈向学术巅峰。然而,暗含的缺陷和社会矛盾的缓解使其到达“学术山顶”后迅速滑落谷底,至今未见起色。通过对学术辩论的梳理,可以看出其学科没落的主要原因是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对日本国情的理解有误。尽管结果令人唏嘘,但从中亦能得到些许对中国特色法学发展的启示:第一,马克思主义的法学研究应当密切关注时代提出的问题;第二,法学研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第三,法学研究必须结合中国的国情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