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0篇 |
免费 | 3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6篇 |
民族学 | 10篇 |
人才学 | 7篇 |
丛书文集 | 29篇 |
理论方法论 | 6篇 |
综合类 | 62篇 |
社会学 | 5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1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3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12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14篇 |
2007年 | 15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仪式展演与实践记忆——以一个布依族村寨的"送宁"仪式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鼓是布依族的神器礼器.布依族送、迎铜鼓的"送宁"仪式,在具体实践展演过程中,产生重大的社会一文化作用:一方面使民族文化在实践记忆中得以唤醒重现和传播继承,另一方面增强了族群的社会记忆和自我认同.实践记忆的情境性和在场性特点,在民族文化的保存再现和传承播布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
四川是我国第五大客家聚居省区。以四川客家话为例,考察“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的历史与现状,不难看出其文化内涵:体现了客家人对自己语言的文化自觉和祖先崇拜观念。“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反映了客家方言的文化功能,即情感功能、文化传递功能和族群认同功能。客家语言态度上存在两个极端,体现了语言沟通与语言保护的矛盾。四川客家在处理好这一矛盾关系中有成功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3.
张艳璐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1)
波塔宁是俄国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最重要的亚洲考察组织者之一,足迹遍及中国青海、西藏、蒙古等地区.在历次考察中,他不仅进行地理测绘、采集动植物标本,更着力开展了一系列人文考察.他探访包括塔尔寺和拉卜楞寺在内的西部地区众多寺庙,实地考察及研究中国边疆地区的宗教情况;收集、整理和研究了《格萨尔》等中国边疆少数民族传说及故事;此外,还近距离地观察当地居民,记录其习俗,为中国边疆少数民族研究提供了参考资料.虽然相比俄国同时期的其他探险家,波塔宁的考察研究更为客观,但是作为俄国地理学会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中央亚细亚探险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考察活动从组织及派遣之时起就已被赋予了一定的政治目的. 相似文献
4.
表询问意义的语气副词“岂”、“宁”及其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气副词"岂"、"宁"表反诘意义的用法较为常见,表询问意义的用法则不大为人所知.对"岂"、"宁"表询问意义的各种用法进行分析,考察其来源与发展情况之后认为,其均是由表反诘意义的用法引申而来的. 相似文献
5.
严寅春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1,32(1):83-86,89
清代驻藏大臣和宁在藏期间创作的《西藏赋》,继承了舆地大赋的优良传统,为封疆增色、为盛世歌唱,极尽铺陈之能事,融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为一体,大量使用少数民族语汇而又圆融自然,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张泓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5(5)
对婴宁名字来历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种观点:来源于《韩非子》、来源于《庄子》、来源于李贽"童心说".在三种观点中,影响最大、解读最准确的是《庄子》说.蒲松龄根据人物性格将其命名为婴宁,现在的研究者却大多认为蒲松龄以此名字表现哲理,有过度解读之嫌. 相似文献
7.
石世明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2(5):75-78
本文通过李颉人、周克芹以及新一代巴蜀青年作家群农村题材小说中巴蜀风情、乡土景貌和民俗特征的精细描绘,展现出巴蜀浓郁的地域文化意义和美学内涵。在巴蜀两代作家的对比中,探索巴蜀地域文化小说的困境与走向。 相似文献
8.
钟一鸣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3(6):777-779
傅山提出“四宁四毋”,究其内因,既与他所处的时代及他的政治立场有关,更与他的思想观念有关,本文即从傅山的艺术思想入手,重点分析其“异端”思想和地域文化观念,以求探寻其与“四宁四毋”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10.
元代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的政权。宗教对元代假宁制度产生重要影响。佛教、道教的许多宗教节日都成为元代国家法定假日,一方面取代了传统民俗节日构成元代法定假日的主体,一方面覆盖了唐宋以来的固定工休假日旬假制,淡化了假宁制度以官吏为调节主体的性质,削弱了假宁制度调节国家机关作息时间,提高官吏工作效率的功能,使元代假宁制度成为中国古代假宁制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元代统治者在学习吸收汉文化过程中所出现的异化现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