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6篇
管理学   12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48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70篇
社会学   2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张之洞与清末立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探讨了张之洞的思想脉络,认为张之洞对预备立宪的态度,既不是一以贯之的积极,也不是因权力欲望膨胀而热衷,官制改革后他对立宪态度的转变,是基于他全变与渐变相统一的思想主张,并与政局演变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02.
都元帅府是金朝前期国家最高军事机构和统治中原地区最高军政机构。它产生于金对宋战争中,随后逐步健全。出于女真奴隶主集团对中原地区统治的需要,都元帅府迅速由军事统帅机关发展为军政合一的机构。在金朝女真奴隶制向封建制变革和封建制日益深化的过程中,其发展、变迁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在国家军政事务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3.
论清末的官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末期,官制弊患丛生。经过改革,新官制比以前合理和科学了一些,但改革有很大的局限性,其注定是要失败的  相似文献   
104.
清代苗官制对苗族神判权威性合成之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疆尊神白帝天王的神判权威性合成要素之一为苗民与日俱增的阶级意识和阶级斗争观念。乾嘉苗民起义逼令清廷改施“以苗治苗”之策及设置苗官制。苗官对苗族社会生活的直接干预蕴酿并激活了苗民的阶级意识、阶级斗争的新情状,促成了神判权威性的认定。  相似文献   
105.
20世纪90年代美国克林顿政府推行的"放松规制、加强绩效管理"改革举措颇具影响意义。由于政府内部的过度规制,造成了政府机构人员惟规则是从、墨守成规的行为模式,使得政府机构反应迟缓、效率低下,已难以适应美国公众和环境对政府绩效的需要。因此,强调"结果"重于"规则"成为美国文官制改革的基本取向。但该取向是美国政府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值得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认真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6.
主办警官办案责任制的权力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办警官办案责任制是郑州市金水公安分局在公安体制改革中采取的新举措。此举确立了主办警官在公安执法中的合法主体资格,是程序正义在公安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当前提高执法质量的有力措施。传统的警务模式权力结构存在不均衡的弊端,外部权力呈现“三角形”模式,内部权力呈现“倒三角形”模式;主办警官办案责任制使得权力形成“菱形”模式的正态分布。主办警官办案责任制肯定了警察自决权,赋予主办警官更多的自由裁量权,对这种“自决权”应从加强自控、建立内部监督机制和强化外部监督体系等方面予以监督制约。  相似文献   
107.
丁健 《兰州学刊》2011,(4):125-129
清末商部设立后,不仅与传统六部矛盾重重,而且与新设的外务部也不能很好地处理关系,一时在职权运作上陷入窘境,这与商部创设时的保商恤商宗旨相悖。于是舆论开始呼吁改革商部,而清廷因找不到合适解决的办法,一拖再拖。后来,由于实施宪政,进行中央官制改革,商部的改组顺理成章,把工部并入其中,正名为农工商部。  相似文献   
108.
近20年来晚清官制改革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学界关于晚清官制改革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 ,其中包括中国近代官制改革的分期 ,总理衙门的评价 ,戊戌维新、清末“新政”、清末预备立宪与官制改革的关系等一些有争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9.
鸦片战后内忧外患接踵而至,趋新官员和维新思想家对官制积弊多有思考建言,驻外使节和游历官绅亦从比较中西官制的视角,重新审视清朝的固有体制.然而,直至戊戌之前,朝野官绅对于应变的考量意见仍明显分歧,一方面,改革意向内冷外热、统治集团内部则上下悬殊,中枢机构始终持重保守,另一方面,朝野官绅虽然不乏仿效西法的取向,其主张却难被当道所接纳.1896年李鸿章的欧美七国之行,亦未如舆论所期待,成为体制改革的契机.总署与枢府的暮气沉沉,使得改革内驱力疲弱.光绪亲政伊始,推动改革自上而下地进行,而且由全面变制入手,触及中枢与体制两大关节,自然根基不稳,阻力重重,导致矛盾急剧激化.  相似文献   
110.
从《左传》《国语》《周礼》等传世文献和相关金文中可以勾勒出春秋时期鲁国官制与爵制关系的概貌。春秋时期鲁国爵等与所任官位的高低大体上是一一对应的。随着数百年间官职的变化,爵等有时也小有变动。爵的地位明显居于官之上,鲁执政三卿的日常政治活动并不限于其任官的职能;在礼仪场所及外交场合中的地位排序亦由爵等来定。春秋时期"官"的作用更多是职司上的,而人们当时的社会地位则是由"爵"的高低来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