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9篇
社会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1.
本文以对比手段来分析研究英语同义词对子和汉语重叠词结构相似性的关系,学习对比语言学,对跨文化语言研究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李庆信 《天府新论》2008,(3):131-137
甄(真)、贾(假)宝玉"对子"建构别有巧思,深具哲理.第一部分打破传统解读的单向思维模式,阐明甄、贾宝玉谐音所寓的"真假"价值判断,包含着双取向的"悖论"式反讽.第二部分借鉴现代社会心理学的"镜像自我"概念分析贾宝玉的深层自我意识,指出甄、贾宝玉梦中互见,甄(真)、贾(假)难辨的迷幻情境,不过是贾宝玉梦外镜像自我的象征性投影;贾宝玉内心深处存在的忏悔意识和自卑情结,正是他"自己眼中之我"折射出的"他人眼中之我".  相似文献   
13.
送课下乡     
几年前,区教育局开展城区学校与乡下薄弱学校结对子的活动,我们学校与洋西小学结成了对子。作为帮扶校,首先给洋西小学买一些教具、送一点学习用品、抬去一台电视机之类的资助。当然,更重要的是派去城里的老师给他们上一节示范课,名日送课下乡。我就是  相似文献   
14.
孟祥林 《城市》2016,(2):3-11
辽中南城市群以沈阳和大连为中心,在辽中南地区形成了"双核"城市体系,该城市群内虽然城市分布集中并能够形成较强的聚集经济效应,但由于城市在整个省域范围内不均匀,造成了"核心—边缘"的区域发展问题.为了促进辽中南城市群的发展,需要在既有城市分布格局基础上,构建更加完善的"Y"型结构城市体系,在城市群内培养"沈阳子群"、"营口子群"、"大连子群",构建"营口—阜新—朝阳"三角形,逐步形成"沈阳—营口—大连"城市走廊,在突出沈阳、大连核心作用的基础上,突出营口的节点城市角色.与此同时,要处理好辽中南城市群与京津冀城市群、长春城市群之间的关系,强化城市群边缘即省域行政区划交界处的城市发展力度.在冀辽边界处构建"小城市对子",在吉辽边界处构建"2C+1廊",强化辽中南城市群的发展力度.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20年代中国哲学史学科逐渐建立以来,学者们先后建构了诠释中国哲学史的三种基本范式。第一种是以赵纪彬、杨荣国等为代表的学者建构的“对子结构”诠释范式。它将中国哲学史诠释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斗争的历史。第二种是以任继愈、肖萐父、李锦全等为代表的学者建构的“板块结构”诠释范式。它将中国哲学史诠释为由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观等若干板块构成的体系。第三种是以冯契为代表的学者建构的“螺旋式圆圈结构”诠释范式。它将中国哲学史诠释为基于对历史上不同哲学问题的争论、解答而形成的三大螺旋式圆圈结构。螺旋式圆圈结构范式揭示了中国哲学史展开过程中构成哲学发展环节的范畴、命题、论争,因而成为学术界比较认可的中国哲学史诠释范式。  相似文献   
16.
刘克敌 《东岳论丛》2000,21(1):136-139
陈寅恪认为 ,汉语的特点通过对对子可以得到集中的表现 ,对对子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 ,实际上也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思维特征、思维方式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特点。因此不仅不能简单地用西方语法体系来研究汉语 ,而且也不能仅仅把汉语视为工具 ,而应该从建设中国文化体系的角度来重新研究汉语。同时陈寅恪也对五四以来对文言否定过多的倾向给予了批评。陈寅恪对汉语及中国文化的这种理解在今天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朱文雅 《社区》2013,(3):38-38
“阿姨,你身体好吗?”“阿婆,你最近血压高吗?”“老师傅,你最近怎么样?”她一出家门,一路上只要遇见空巢老人,一连串亲切的问候声,让人听来感到心里暖暖的。“小俞,谢谢你!你真好,这么关心我们!”老人所说的小俞,是上海市嘉定区真新街道丰二社区六街坊小区组团式服务队队长俞秀娟。  相似文献   
18.
任继愈是建国以来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主要学者之一,前期,他以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为主线构建中国哲学史体系,代表了当时的主流观点,后期把斗争史和人类认识史结合,推出《中国哲学发展史》巨著,实现了自我突破,为后学提供了大量研究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