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44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46篇
人才学   8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31篇
理论方法论   28篇
综合类   151篇
社会学   75篇
统计学   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4 毫秒
371.
1947年8月,在芝加哥举行的美国首届摄影作品公开展览赛,参赛的作品数以万计,而当时在国内还没有知名度的麦迪一举夺魁。作为一名业余摄影爱好者,他能取得这样的好成绩,在当时的美国摄影界可以说是新闻。麦迪10岁的时候,对照相机特  相似文献   
372.
2007年11月29日.第二届“山里·山外”美术作品展览暨学术研讨会在我院召开,湖北民族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戴小明教授为活动剪彩。此次会议的召开为武陵地区高等美术教学与创作活动的联动发展开辟了一条艺术教育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373.
《青岛画报》2011,(8):50-53
在全国上下喜迎建党90周年之际,由青岛市委宣传部、青岛日报报业集团、青啤地产联合举办的青啤地产"2011红色记忆摄影展"于6月28日上午在青岛日报报业集团阳光大厅开幕。本次展览将依次在市政府会议中心、奥帆中心心海广场、城阳流亭机场举办,共持续一个多月。在历时32天的"青啤地产2011红色记忆之旅"活动过程中,车友们用镜头记录红色岁月,用摄影  相似文献   
374.
张瑾瑜 《社会工作》2011,(11):46-47
时光飞逝如白马过隙,一转眼就到了汶川地震三周年纪念日。2011年5月6日上午,作为一名曾经参加上海市民政局组织的赴川服务队的阳光社工,我应邀参加了在上海市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举行的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先进事迹报告会。会上,6位报告团成员用亲身经历为在场的千余位听众上了生动的一课,让所有人感受着团结、奋进的“大爱”。  相似文献   
375.
《华人时刊》2009,(2):29-29
1月8日,在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举办了“第13回描绘大阪展览”开幕仪式,在这次美术比赛展览中,大阪教育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张林的作品《眺望》获得了“冈本奖”。  相似文献   
376.
刘平 《民族论坛》2012,(3):17-19
2011年11月26日-2012年2月16日,“楚风湘韵——湖南民艺民风民俗特展”先后在台北市松山文化园区、高雄市佛光山、台中市创意文化园区等地展出,吸引了近20万人次参观。省博物馆馆员、展览导览员刘平与省群众艺术馆非遗办专干、展览工作人员钟妍在特展工作之余,撰写了大量“特展日记”,真实记录了特展期间的情况,是两岸人民交流与学习最动人的见证。本刊现摘录她们的部分日记,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77.
张锋  王树金 《民族论坛》2012,(16):89-91
博物馆意义的展示推广以"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为主要实现载体。近年来,湖南省博物馆在展示推广工作中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378.
林书全 《决策探索》2008,(24):51-51
近日,经河南省民政厅批准,河南省女摄影家协会在郑州正式成立,并举办了首届河南省女摄影家摄影展览,开展了“百名女摄影家进校园献爱心——捐赠书籍”活动。  相似文献   
379.
笑话林     
《快乐青春》2014,(1):96-96
这是什么地方 公交车上,老太太怕坐过站,每到一站,她就一个劲儿地用雨伞捅司机,问:“师傅,这儿是展览中心吗?”司机被捅得无奈,回了句:“这儿不是展览中心,是我的肋骨!”  相似文献   
380.
海阔天空     
<正>之所以开办"艺术评论"这一个栏目,是因为我们注意到艺术是当代社会中最活跃的部分。艺术的本质是展现人们精神的自由与多样性。但当代艺术一直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人们带着狐疑的眼光看待它。一方面人们被当代艺术吸引,展览展示与艺术节越来越多,参观和参与的人也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人们又本能地警惕和抵触它。人们对当代艺术的印象基本停留在哪位画家的画卖了多少钱、哪位艺术家又参加了哪个国际艺术节或哪个重要展览等等表面的现象。所以,我们觉得有一件重要的工作需要立即启动,那就是对当代艺术的描述、概括、分析、反省、引导和讨论,只有相对系统的学术的梳理,才能从当代艺术中提升出一些重要的价值,供应时代之需要,促进思想的活跃、精神的升华和灵魂的安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