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9篇
劳动科学   1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10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13篇
社会学   5篇
统计学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81.
文章通过分析广东工业大学材料工程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的现状,提出学校各部门应高度重视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采取多渠道的招生途径,制定富有工程特色的培养方案,树立材料工程品牌以扩大材料工程硕士的社会影响效应,并认为这是办好材料工程硕士教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82.
产学研结合与工程硕士培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和工程硕士培养的特点出发,分析了两者之间的纽带关系,并对进一步做好工程硕士的培养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3.
工程硕士培养质量控制方法的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针对工程硕士培养的特点,结合实践经验,提出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应该从招生、课程计划、论文选题、论文研究、论文撰写和论文评审及答辩等环节全面加强质量控制,确保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84.
对思想政治教育对提高高校工程硕士培养质量问题进行了研究,阐述了工程硕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提高教育培养质量的可能性,分析了工程硕士的教育特点,探讨了工程硕士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85.
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特殊性、复杂性入手,探讨了工程硕士培养的目标、方法、质量及应化解的矛盾,旨在确保工程硕士教育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86.
工程硕士的招生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部分高校开展工程硕士培养工作以来,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已成为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工矿企业和应用型单位)关注的热点。作者从工程硕士招生管理的角度分析了目前企业的人才结构现状,阐述了几年来在工程硕士招生过程中如何采用学校与企业、院、所优势互补的录取和培养方式,以及如何把握数量与质量关系的一些经验,并进一步提出了工程硕士招生和录取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87.
工程硕士、MBA和EMBA乃至于已提出来的工程博士为代表的在职高层次继续学历教育是目前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 ,它是颇受学生个人、企业和学校欢迎的一种教学模式 ,但由于目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使社会、学校、教育管理部门在某些问题上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因此有待进一步地探索和改进  相似文献   
88.
非全日制工程硕士招生工作是其培养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我校自1998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2个工程领域、年招生几十人,发展到2013年18个工程领域、年招生587人。数据表明,非全日制工程硕士招生工作从工程领域的增加速度、招生数量上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实践证明,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工矿企业及民营企业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终生教育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89.
工程硕士是专业学位,侧重于应用.本文从分析工程硕士的特点出发,提出了目前工程硕士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本校的实际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90.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将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创新型国家,因此近年来国家研招政策从以培养学术型为主向培养专业型为主的战略性过度,以适应社会经济市场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势在必行。在工程硕士的培养上要以结合工程特色、强化工程意识、增加工程实践、增强工程能力为指导思想,积极探索一条不同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创新培养模式。首先,结合工程需要,以创新性、开放式培养为理念,设置专业方向;其次,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建立宽口径、创新性的课程体系;第三,结合工程需要,探索以教师为主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