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15篇 |
免费 | 39篇 |
国内免费 | 20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93篇 |
劳动科学 | 3篇 |
民族学 | 84篇 |
人才学 | 37篇 |
丛书文集 | 765篇 |
理论方法论 | 175篇 |
综合类 | 1587篇 |
社会学 | 315篇 |
统计学 | 1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16篇 |
2022年 | 23篇 |
2021年 | 65篇 |
2020年 | 59篇 |
2019年 | 48篇 |
2018年 | 20篇 |
2017年 | 31篇 |
2016年 | 56篇 |
2015年 | 84篇 |
2014年 | 210篇 |
2013年 | 151篇 |
2012年 | 240篇 |
2011年 | 259篇 |
2010年 | 264篇 |
2009年 | 225篇 |
2008年 | 297篇 |
2007年 | 200篇 |
2006年 | 147篇 |
2005年 | 143篇 |
2004年 | 132篇 |
2003年 | 83篇 |
2002年 | 69篇 |
2001年 | 72篇 |
2000年 | 67篇 |
1999年 | 33篇 |
1998年 | 20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5篇 |
1990年 | 5篇 |
198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0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01.
贾剑秋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9):187-192
中国左翼文艺理论建设经历了初、中、后期三个阶段,形成了中国左翼主流文艺理论体系。此体系的代表人物是郭沫若、周扬、毛泽东。他们的文艺观既有承续,亦有差异。郭沫若首倡阶级论、工具论、大众论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论的文艺主张,提出了中国左翼文艺理论主体框架的设想;周扬发扬光大,细化、巩固了前述理论;毛泽东在思想政策方面,强化文艺与政治联系,在文艺的思想、形式、行为诸方面,制定了更具左翼特色和实践意义的一系列原则性、实践性、规定性的路线方针、政策措施,建立起对中国现当代文艺产生深远影响的中国左翼主流文艺理论系统。 相似文献
102.
樊星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
本文引证了关于“小说”研究的最新成果;由“小说”深入到“当代中国纪实小说”的现状剖析与特点的展示;凸现武汉作家如方方、陈应松、邓一光的共性特点:在纪实小说的“代沟”、“审父”主题里,表现“代的延续”和“缅怀父辈”的庄严话题。 相似文献
103.
朱红素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
大江健三郎是1994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他的森林意识,表现了他创作的独有个性。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其一,他的森林意识的形成与他生活的经历与时代条件有关;其二,他的森林意识的创作实践,体现了作者对当代日本社会的一种认知方式;其三,他的森林意识作为独特思维的宇宙,形成了文学创作中的三种特征,极具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04.
曹艳红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0-84
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坛出现了大量追寻爱情主题小说。这类小说起源于当时作家们对自身生存困境的解决方式,也受到“五四”人道主义思想——“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的影响。读者群本身就热衷于阅读爱情主题小说,又将阅读这类小说作为宣泄“五四”影响退潮而产生的焦虑的途径。再加上出版商为了迎合读者,追求利润,也进一步推动了这一热潮的出现和发展。在作家、读者、出版商三股力量的合流下,20世纪20年代追寻爱情主题小说的热潮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105.
徐炫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2):168-171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两性关系不仅在现实生活中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文学作品中亦如此。尤其在以男性话语为中心的社会现实中,男性作家与其塑造的女性形象之间的微妙关系成为了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学术议题。这些议题多以两性对立冲突的立场为出发点,而实际上,文学艺术中男性与女性作为人类生存的主体应该存在和谐美好的一面。在男性主权社会,男性作家在塑造女性形象的审美过程中所体现的生理、精神方面的融通更能体现这一和谐特质。 相似文献
106.
朱则杰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4(3):120-125
清代诗人数以十万计,其中绝大多数的生卒年都还不清楚,或者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歧异.这种生卒年的歧异与缺漏,不但对诗人本身来说有必要予以解决,而且往往还牵涉到其他的一些学术问题.例如方文,叶燮,董以宁、董大伦父子,吴历,赵俞,陈琮,以及邹祗谟、魏容,他们的生卒年及相关问题都需要重新审视,甚至从头进行考证.这在清诗研究中是一项不可忽略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7.
刘小中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4(3):175-178
瞿秋白最早提出“革命的浪漫谛克”这一概念 ,并对这一文学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这种批评 ,不仅反映在对此类作品的评论中 ,更多地体现在倡导革命文学、提倡文艺大众化的文章中 ,而更为深入地剖析和清算 ,则反映在马列文论的译介和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的建构过程中 ;既有其不容忽视的意义和作用 ,也有其明显的历史局限。对此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瞿秋白的文艺思想和左冀文学运动发展的曲折历程。 相似文献
108.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22-45
"两个口号"论争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争论时间最长的一桩学案。从1934年周扬提倡"国防文学",到1988年中共中央为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的胡风彻底平反,"两个口号"论争在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发展进程中一再成为文艺运动的聚集点,因这次论争而导致的"周扬派"与"鲁迅派"的分化在左翼文艺运动和建国后的文学史上演绎了说不尽的恩怨沧桑。周扬是这一学案的主要当事人,从左联解散,到延安整风,再到建国后的历次文艺运动,他的命运沉浮始终与"两个口号"论争息息相关。虽说周扬的一生就是一部活的"左翼文艺运动史",但实际上,周扬一生的文艺活动都深陷于"两个口号"论争的历史纠纷而不能自拔。半个多世纪以来,关于"两个口号"论争,要么是从路线斗争的角度用政治批判方式解决文艺问题,要么是从宗派观念的角度纠缠于历史的或个人的是是非非,这两种途径都无法真正解决"两个口号"论争的矛盾冲突。新时期以来,随着意识形态的淡化和个人恩怨的消解,从文艺理论上确立"两个口号"论争的对话与潜对话状态,是解决"周扬派"与"鲁迅派"历史矛盾的正确途径,也只有从文学理论意义上寻求对话的基点,才能使"两个口号"论争的理论遗产转化为建设性的文学资源。 相似文献
109.
顾彬(Wolfgang Kubin,1945—)是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教授、著名汉学家、诗人、作家和翻译家。他不仅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以及中国古典思想史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而且还在翻译研究方面有独到的见解。访谈中,顾彬详细介绍了中国文学的世界化、中西语言的差异与翻译等方面的问题。同时,他根据自己对中西方文化交流方面的观察,客观评价了“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得与失,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走出去”不仅是翻译的问题,也是作品选择的问题,更是印刷、出版和市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0.
林喦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1-1
<正>主持人语:我一直相信,文学作为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的文化名片。尤其是那些全力展示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学作品无疑会成为这张文化名片中最具鲜活魅力的、最具色彩的一张。文学关注地域,关注时代,关注活生生的人,文学才有生命力。当我们梳理和总结当代辽宁作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