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7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73篇
劳动科学   5篇
民族学   10篇
人才学   9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20篇
理论方法论   41篇
综合类   392篇
社会学   59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21.
民商合一与民商分立之争其实质是立法模式之争,"法律部门说"和"法律制度说"都是这一问题的错误演绎."民商完全融合论"、"民商分立论"及"大融合、小分立论"都有其固有的缺陷,在现实立法中难以从理论变为实践.以民法典之外另立<商事通例>为标志的"民商实质合一、形式适当分立"的三级层次立法体例是民商合一与民商分立两种立法模式合作与博弈的结果.  相似文献   
22.
王安石援道入儒思想体系,表现在体用合一、本末兼备的道论,无善无恶、性情合一的性论,万物废兴、自外在我的命论三个方面。王安石的儒学思想体系达到了当时理论思维的新高度。  相似文献   
23.
文章对中国20世纪女性文学情爱描写进行了回顾.女性作家们从情爱欲望的觉醒告白到性爱标准的理性思考,从女性生存困境的拷问到女性本体意识的探寻,虽然追寻尚无结果,但她们毕竟是在一步步地实现美妙纯真、灵肉合一的爱情.  相似文献   
24.
通过总结《大连水产学院学报》近几年来办刊的经验和体会 ,作者认为 ,普通大学学报若想在科技期刊中占领一席之地并健康地持续发展 ,必须依托学校的重点学科优势 ,拓展作者群范围 ,丰富学报稿源 ,办出刊物的特色 ;实行编排校合一的工作模式、提高编辑人员的整体素质及学报编排质量是办好学报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5.
以"神话-原型批评"为基本方法,以《金枝》中关于"神王"和"替代者"死亡的理论为依据,解读"汤祷于桑林"和炎帝女儿死亡等神话,可以发现,这类故事实际上表达的是古代帝王和巫师通过死亡-复活并演变为"神"的特定仪式。《列仙传》中,这种死亡-复活仪式也构成了黄帝、彭祖以及各类早期方仙道士成仙故事的原型;早期仙传中的成仙故事其实是古代"神王""巫君"以及"替代者"通过死亡演变为"神"的原型在"特定时期"的一种演变。这个"特定时期",即巫术逐渐走向衰落、宗教作为一种新的信仰形式逐渐走向历史舞台的新时代,亦构成了神仙传记中各类"神仙"从古代神话中的"神"的原型中脱颖而出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26.
杜军  杜勇 《人才瞭望》2006,(6):22-23
一、“人企合一”薪酬体系概念的提出 传统的以职位为基础的薪酬体系往往只考虑了员工工作本身价值的大小,而忽视了员工自身在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或者说没有足够重视员工在工作中的绩效表现。  相似文献   
27.
作为宇宙间万物自然的生命原初域,"道"乃是万有大千生命之源,是生命内在活力之所在,也是生成与构成"美"的基元之域。由此出发,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推崇创作活动中"触目‘道’存""与‘道’合一"。文艺审美境域营构讲究"艺道合一",追求"意在言外",崇尚"油然而然""自然天成",推崇心物交融、人与万物一体;主张文艺创作活动中将人的性情、志趣赋予万有大千,强调文艺创作者个人的修养、性情,注重心性与景象融合、"艺""道"合一,"道以艺显""艺以道真"。认为创作活动之妙,在于或寄情感,或吐心声;或象征,或比兴,或言志,或寓意,物我合一,意象一如,情景相交,心物融合,"道以艺卓""道艺互通""艺道相融""艺道一体"。  相似文献   
28.
文化人类学中的巫师和巫术是中国早期巫文化的特殊表现形态。巫师是中国最早的知识分子,承担着重要的文化和政治职能。早期的政治领袖通常也是具有巫师本领的人。认识和理解巫术和巫师在中国早期文明中的发展及其作用,对于我们理解上古历史和文明发展的进程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29.
冯世明 《兰州学刊》2009,(7):207-209
《后汉书·南匈奴传》载永元二年(90年),“南部连获克纳降党众最盛,领户三万四千,口二十三万七千三百,胜兵五万一百七十”。南匈奴胜兵的性质,是南匈奴社会发展状况很重要的一个体现,不正确地理解,就无法说明东汉南匈奴的发展程度。目前,林干先生的看法代表了学界的一般看法,也有不同的意见,④有梁景之《“胜兵”解析》,阿尔丁夫《“胜兵”果真是“常备兵”么?——兼谈几部辞书存在的问题》和张莉《南匈奴胜兵性质新解》,笔者试图在他们的基础上加强论证,来说明东汉南匈奴兵民合一的问题。  相似文献   
30.
中国民问宗教既包括秘密民间宗教,也包括一般民间宗教,后者所占比例最大.中国民间宗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非正统性、三教合一、世俗性等鲜明的艺术特点和中国民间宗教的劝善、因果报应、脱凡入圣等母题;同时,它在说唱叙述方式、对神话的颠覆、对民间艺术的诠释性意义等方面,有着许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