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4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8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33篇
社会学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2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对异化的考察并非始于马克思。不同的哲学家对异化往往有不同的理解。马克思是从全新的视角加以考察的———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工人与劳动生产活动本身的关系、人与自己的类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马克思将劳动异化的根源归于劳动和资产的对立 ,因而认为共产主义因为完成了对私有财产的否定而使人能复归于人的本质———自由 ,从而克服异化问题。所以 ,异化的反面是自由 ,其中包含着人不再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1] (P .56) 克服异化产生的结果之一是人的丰富性感性的实现 ,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拥有”这么一种感性。[1] (P…  相似文献   
42.
赫胥黎在其作品<美妙的新世界>中对科学技术进行了强烈地批判,认为科学技术是一种奴役和异化的工具,但是,时间证明现代科学技术是自由的推动者而不是枷锁.在这一点上,赫胥黎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们都忽略的人的主体性,未能正确预言科学技术给社会结构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对社会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3.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我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各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矛盾和问题:人们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产生了金钱至上、重利轻义等不良的价值观念;人被束缚在狭小的圈子内,忽视了社会关系和自身能力的发展,等等,这与马克思早年所批判的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现象类似。应该正确看待我国现阶段的异化现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存在异化现象;异化现象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消失。  相似文献   
44.
马克思异化理论是贯穿于马克思一生思想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马克思从人本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种话语敞开了异化理论的日常生活之维,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批判和资本主义批判的不竭理论之源。  相似文献   
45.
从西方思想发展史的角度出发,阐析异化这一概念,认为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其基本的含义是背离、疏远和对立,中世纪的神学思想正式确立这一基本含义以此来说明神与人的疏远或神性的丧失;近代以来,英法的启蒙思想家用"异化"来讨论人的权利转让问题,只是到了德国古典哲学时代,异化才有了真正哲学意义上的阐述;黑格尔从思辨的角度建立了宏大的异化理论体系,而青年黑格尔派的费尔巴哈和赫斯分别对宗教异化和经济异化进行了批判;指出西方的异化思想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也孕育着不同程度的科学因素,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创立正是对这些科学因素的继承和超越.  相似文献   
46.
47.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由自由竞争阶段逐渐进入到垄断和金融资本主义阶段,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和特征.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出的许多新的剥削与控制形式,不仅使异化继续存在而且有普遍化的趋势,其内容、形式及作用也都有了新的表现.在此情形下,西方马克思主义通过对异化的形态、归因和消除路径等问题的深入阐释,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  相似文献   
48.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称《手稿》)中强调人是一种真实自我的存在者,真实主体性是其本真表现,对人的发展历程进行人为分割并不违背于人的本真,社会成员理应遵循这种规律,但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命活动发生分裂,出现多种价值观态势.建立在马克思异化语境下关于公民价值观态势表现的反思,是剖析异化劳动理论的价值性、探究社会成员存在现实问题根源的需要.  相似文献   
49.
家庭暴力,特别是女性遭受家庭暴力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从马克思主义劳动异化理论的视角看,女性遭受家庭暴力是性别异化的结果,社会性别角色的固定化是主要根源,父权制是最终根源。马克思对异化的扬弃是通过消灭私有制、消灭分工来完成的,因此,根除和减少家庭暴力就必须消解社会性别角色的束缚;提高女性的经济地位;扩大女性的政治参与权;增强女性防暴能力,同时,加强社会对家庭暴力的干预力度。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