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8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8篇
管理学   6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6篇
丛书文集   204篇
理论方法论   30篇
综合类   560篇
社会学   5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01.
张爱玲的小说把纷乱复杂的情感微妙细腻地渗透到人物、景物和事件构成的审美意象当中,不但引人深思,而且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象征性。  相似文献   
102.
巴金张爱玲在分别解构"家"的内核时,其视点各有不同。在对旧式家中男性形象的书写中,巴金关注常态格局,着眼于对"家"中男权专制的批判;张爱玲则侧重异态格局,致力于描写"家"中男性的扭曲和残缺来进行解构。  相似文献   
103.
张爱玲的散文中可以感受到一个真实的、平凡的、活生生的,有着喜怒哀乐,天才的、亲切的、率真的自身形象。  相似文献   
104.
特殊的历史时期 (日伪统治 )和特殊的社会心理需求造就了张爱玲 ,她热衷于人性弱点的挖掘 ;由没落世家走入平民社会 ,一方面使她感到失落 ,另一方面使她拼命挣扎而充满了强烈求生存的欲望 ,这都反映到她的作品中。目前文学界对于张爱玲过分推崇与拔高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5.
张爱玲的小说叙述了一个个牵牵绊绊的情爱故事,却无法从纯粹的精神意义上找到一个“健康的、正常的”爱;情与爱的结局指向虚无:婚姻无真爱,相恋无圆满,两代无亲情,自然情感被戴上诸多的枷锁。其笔下的男女主人公或是玩世不恭,或是享乐主义,或经受痛苦煎熬,“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相似文献   
106.
现代主义文学创作中,中西方小说家在其作品中渗透着对人的本质的思考和对女性的关注.从人性观和女性观出发,剖析劳伦斯和张爱玲的作品中人性观和女性观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7.
个人主义的反思性文本--张爱玲《传奇》再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个人主义为切入点,分析张爱玲的传奇文本,可以揭示张爱玲前期创作的人生况味和文化哲学内涵。在个人主义人生观的观照下,传奇文本通过"月亮"、"镜子"等意象的运用,人物形象精神性特质的勾勒以及独特的封闭式循环结构恰好指向反思。从语言哲学的角度看,传奇文本即可视为是竖在看 被看之间的一面镜子。它折射出自我意识对人性成长的重要作用以及反思只有在清醒自我意识的状态下,通过"镜子"作为参照系才能得以完成。传奇文本因而具有深邃的文化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108.
《色·戒》是张爱玲后期创作中最精彩的一部小说。对《色·戒》一题中“色”与“戒”进行了解读,“色”指“美人计”,也指“美人计”中出现的种种色相,“戒”指钻戒,也指戒心。比喻是张爱玲小说艺术不可忽视的表现手法。以奇崛冷艳见长,使表达更加丰富、透彻,使事物的状态得到更具冲击力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9.
张爱玲在《五四遗事》中发出了五四时代交响中的另一种声音,她以智者的冷静、以美丽的距离、以勇者的无畏诠释了伟大时代和普通人之间的关系,表现时代对人的思想和生活的影响,用戏剧性的结局揭示出人的思想相对于时代进步的迟滞性,热切呼唤五四时期人们思想的真正、彻底的解放,体现了女作家尊重现实、逼问历史的创作胆识和敏锐深髓的艺术眼光。这一声音不可忽视,它的发出对于全面、深入地研究张爱玲的创作思想,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0.
许子东以史的眼光综合考察了不同作家、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作品。他从作品的情节切入 ,发现了《日出》、《啼笑姻缘》、《沉香屑第一炉香》三部文学史意义大相径庭的作品的相似之处及不同之处 ,从中可看出他不同寻常的才情和学术思路。但有两点仍需商榷。第一 ,张爱玲的创作游离于当时的主流文学之外 ,客观效果上的确构成了对四十年代主流文坛的挑战 ,但就此便认为张爱玲在主观上受到了当时主流文学的“刺激”、“干扰”、“挑战” ,将自己置身于与主流文学的紧张对话关系之中 ,并以创作作出回应 ,这一观点是否妥当 ?第二 ,认为张爱玲作品中的男性更多一些“五四风采” ,并把忙于谈恋爱的花花公子解读为五四启蒙传统的继承者 ,这一观点是否牵强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