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0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8篇
管理学   6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6篇
丛书文集   204篇
理论方法论   30篇
综合类   562篇
社会学   5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张爱玲在《五四遗事》中发出了五四时代交响中的另一种声音,她以智者的冷静、以美丽的距离、以勇者的无畏诠释了伟大时代和普通人之间的关系,表现时代对人的思想和生活的影响,用戏剧性的结局揭示出人的思想相对于时代进步的迟滞性,热切呼唤五四时期人们思想的真正、彻底的解放,体现了女作家尊重现实、逼问历史的创作胆识和敏锐深髓的艺术眼光。这一声音不可忽视,它的发出对于全面、深入地研究张爱玲的创作思想,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2.
许子东以史的眼光综合考察了不同作家、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作品。他从作品的情节切入 ,发现了《日出》、《啼笑姻缘》、《沉香屑第一炉香》三部文学史意义大相径庭的作品的相似之处及不同之处 ,从中可看出他不同寻常的才情和学术思路。但有两点仍需商榷。第一 ,张爱玲的创作游离于当时的主流文学之外 ,客观效果上的确构成了对四十年代主流文坛的挑战 ,但就此便认为张爱玲在主观上受到了当时主流文学的“刺激”、“干扰”、“挑战” ,将自己置身于与主流文学的紧张对话关系之中 ,并以创作作出回应 ,这一观点是否妥当 ?第二 ,认为张爱玲作品中的男性更多一些“五四风采” ,并把忙于谈恋爱的花花公子解读为五四启蒙传统的继承者 ,这一观点是否牵强 ?  相似文献   
113.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的“张爱玲热”,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学术研究和文学欣赏的通常情形,成为了一场较大规模且持续不断的以张爱玲为品牌为文化符号的消费活动。创作名家变成了文化明星,文学名作变成了市场精品,欣赏张爱玲变成了消费张爱玲。过渡“消费”张爱玲的结果,是张爱玲被平面化、庸俗化。  相似文献   
114.
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论张爱玲的家园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园意识是张爱玲创作心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可以说是她创作的原动力。这种意识的形成是自发的,也是自觉的。对古老家园的痛苦记忆以及对理想家园的探寻是这种意识的具体表现。家园寻求意识伴随张爱玲创作的始终以至她的一生,成就了她极高的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115.
张爱玲的特殊经历、阅历和人生观,促成她以冷漠的态度俯视女性人生,她通过女性在亲属、亲子、两性三种关系中表现的书写,凸现了女性生活世界的荒寒。因而,她笔下的女性陷于漂泊与孤独的精神状态。这对"五四"以来倡导的博爱的传统是一种反讽。  相似文献   
116.
坠网之中的逃脱——解读张爱玲作品的“世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为了逃避虚无的人生体验,世俗生活进入了她的文学世界.但在对世俗生活的感性认同中,她的虚无思想又时时渗透于字里行间.张爱玲坠入了世俗最终却又超越了世俗.  相似文献   
117.
考察80年代以来的张爱玲的接受史尤其是刘锋杰的张爱玲批评,我们认为批评想像的起点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对批评对象的了解与熟悉;二是从人的角度来理解与批评对象。  相似文献   
118.
如果说鲁迅的悲剧意识在主体性原则上体现为“孤独英雄”的悲剧命运,那么张爱玲的悲剧主体意识则体现为女性地位的丧失。二者在各自的作品里探讨了知识分子和家族女性在转折社会中的生存困境,其中所表现出的孤独、苍凉、悲悯的悲剧意识,显示了二者在文化上的相似性和承继性。  相似文献   
119.
特殊的社会环境与历史条件造就了上海,也造就了上海文化。上海文化的永恒窗口是国际化、开放化、民间化。张爱玲融入了这种文化。  相似文献   
120.
旁观者心态与张爱玲小说的叙事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娟 《求是学刊》2006,33(1):118-121
中国文学史对张爱玲一直有某些误解,其中之一就是张爱玲的“冷眼旁观”。她这种貌似清高的创作姿态,给很多读者留下了冷漠薄情的印象。事实上,张爱玲是个“外冷内热”的人,这也正是她的旁观者心态的本质。了解她的旁观者心态的表现与动因对于她的叙事策略研究有很大帮助,也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她的创作在人性、历史、哲学等方面达到的深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