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45篇
劳动科学   89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40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175篇
理论方法论   50篇
综合类   371篇
社会学   105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106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145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 毫秒
11.
从历史角度看,公益诉讼制度一直是多数国家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我国理论界对此也投入了巨大热情,但在司法实践方面,却仍困难重重,最根本原因在于传统当事人适格理论与公益诉讼理念存在不可调和的冲突。因此,应扩张当事人适格理论,建立以检察机关和公民为主要原告的公益诉讼模式。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一起离婚案所涉几个法律问题的分析 ,论证了如何完善立法 ,正确适用法律 ,以及如何正确行使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以全面维护无过错方离婚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问题。  相似文献   
13.
胡贤斐 《学术论坛》2008,31(2):110-113
缔约过失责任是指缔约双方当事人在订约过程中因过错违反先合同义务,并造成对方当事人损害,依法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诚实信用原则指导下的先合同义务为缔约过失责任的基础.虽然缔约过失责任不是合同责任,但缔约过失责任的产生与合同尚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行政机关的居间裁决是特殊的具体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以行政主体的身份,依照法律对民事纠纷行使职权作出的行政裁决。如果当事人对此类裁决不服,如何寻求有效的司法救济,在实践中陷入困境。当事人诉讼是日本颇具特色的诉讼制度,它以法律关系的另一方当事人为被告,同时行政厅要受法院裁判的约束,具有民事诉讼的特征而不强烈地具有行政诉讼的特色。该制度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在我国原有的诉讼模式的基础之上应该根据实践需要建立一种新的诉讼类型———当事人诉讼。  相似文献   
15.
无处分权人和相对人是无权处分合同的基本当事人,但由于处分财产属于权利人,因此权利人在无权处分合同中的地位还需进一步明确,笔者结合《合同法》第51条的规定,并区分无权处分合同最终结局的不同情形来分析无权处分合同的当事人。由于权利人与所处分财产的权属关系,如果权利人追认无权处分合同,那么结合笔者的"新并存债务承担"理论,应当允许权利人作为无权处分合同的浮动当事人。  相似文献   
16.
按照民事诉讼法"原告必须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规定,环境侵权民事诉讼的适格原告包括行政机关、企业法人、农村集体组织及公民等类型,其中普通民众作为原告容易形成群体性共同诉讼,并对我国的代表人诉讼制度提出迫切需求,而一般民众的惧诉现实也急需环保机关及环保民间组织等单位予以支持起诉,现实更需要立法赋予更多的民事主体能成为环境侵权诉讼的适格原告。对环境侵权诉讼适格被告应根据不同的共同环境侵权类型及相应的责任承担方式予以认定,并对原告的选择被告处分权作出适当干预。  相似文献   
17.
根据国际私法的传统理论,当事人选择的准据法只能是国内法.但随着国际经济贸易交往的日益发展,国际贸易惯例的作用越来越大.作为非国内法的国际贸易惯例能否成为当事人选择的准据法,便成为国际私法学界争论的焦点.文章在解析国际贸易惯例的基础上,对当事人是否可以选择国际贸易惯例作为准据法,从国际私法理论的发展及国际贸易惯例的完善两方面进行了论证,并以各国的实践为佐证,分析了国际贸易惯例可以作为当事人选择的准据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我国民事诉讼法较为粗疏,对当事人转移涉诉标的没有单独的程序规定。从学理上及域外法律规定来看,当事人恒定主义与诉讼承继主义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以诉讼承继主义为基础处理涉诉标的转移有现实的意义,具体应用时应注意诉讼承继的适用范围,处理好与诉讼第三人制度、保全制度的关系。在民诉法中也应当明确增加处理涉诉标的转移问题的规定。  相似文献   
19.
民事主体识别问题对于当事人、司法机关、行政机关都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正确识别民事行为主体,才能确保民事活动、民事审判及民事审判监督活动、行政管理及行政执法活动等安全、正确进行。识别民事行为主体的基本方法因识别的内容不同而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20.
“便利当事人行攸诉讼权利”是民事讼诉法的基本原则,理应在整个诉讼过程中都得到贯彻。但其在回避制度中贯彻得不尽人意。具体体现在,《民事诉讼法》第46条关于当事人申请回避的最后期限是“法庭辩论终结”。也就是说,在“法庭辩论终结”后不能再申请回避,只能提起上诉。但在“法庭辩论终结”后到上诉期满这段时间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司法实践中看,当事人很有可能发现审判人员等有法定回避的情形。如果只允许当事人上诉而不能申请回避,既耗时、又费力。为便于当事人行攸诉讼权利,笔者建议,申请回避的最后期限应为上诉期届满,或根本不规定时间界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