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66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131篇
社会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目的》     
《目的》(Telos:A Quarterly Journal of Critical Thoughts)主要讨论当前哲学和政治学领域(特别是涉及美国、英联邦国家和东欧国家)的热点问题;研究欧洲哲学,重点是德曼(De Man)和德里达(Derrida)的  相似文献   
103.
104.
苏琪 《北方论丛》2013,(5):44-47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现代思潮,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后现代主义者致力于反对一切形式的确定性、同一性、永恒性、终极性,倡导差异性、多元性、动态性等等。德里达的语言哲学认为,世间不存在本质的基础或中心,它追求世界的多样性、非中心性和不确定性,它打破了结构主义语言学中心性、总体性、意义恒定性的神话,建立起了新的语言哲学研究范式。德里达的语言哲学率先提出了成为后现代理论的纲领:"延异"与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其全新的带有鲜明后现代特征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反映了德里达与传统本质主义决裂的态度和将解构进行到底的决心  相似文献   
105.
《马克思的幽灵》是德里达文本解构策略的社会政治表达。与幽灵周旋,与马克思的幽灵周旋,在周旋中阐释自己的政治观。把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作为解读的对象,具有必然性,关注政治,关注滑向边缘的他者,是德里达旨趣所在。德里达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建构在理性中心主义上的本体政治的批判,建构一种后现代的政治观——差异政治。差异政治是后现代思...  相似文献   
106.
传统的翻译活动一直被看作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过程,认为翻译要忠实于原文。本文从翻译的改写观出发,将勒菲弗尔和德里达的改写理论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勒菲弗尔和德里达分别从文化转换和解构主义视角提出了翻译的改写观,二者的观点既有联系又存在差别:勒菲弗尔将翻译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中进行研究,强调历史意识和文化观点,认为翻译即改写,受译者或当权者的意识形态和诗学的支配;而德里达认为翻译即"异延",任何文本没有确定性和单义性,任何翻译都是一种播撒、增补、嫁接和改写。  相似文献   
107.
韩广信 《学术研究》2004,(6):119-122
德里达对西方传统文化的解构 ,主要目的是解构“一切社会等级制和暴戾统治”。对逻各斯中心主义 ,语音中心主义及一切传统文本的解构 ,是他采取的迂回策略———去其根基和始源 ,使其崩塌并边缘化。他建构的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等无原则的原则 ,为诗学等的自由游戏创造开辟了无限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8.
在理想状态下,"朋-友"现象是一种以友爱为本质的现象;作为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它意味着关系双方的本真存在向对方的敞开与绽放.但从汉语词源上讲,"朋"和"友"的不同含义却显出朋-友关系所包含的内在紧张.其中,"朋"侧重于利益的共谋,"友"侧重于心灵的相吸.从现象上看,作为从陌生性向亲密性和友爱性的动态过渡,朋-友关系始终包含着未定的背景因素.这些背景因素一方面会对朋-友关系构成潜在颠覆,另一方面又使朋-友关系的持存得以可能.这种朋-友关系的内在张力使德里达借古人之口说出的:"哦,我的朋友,根本就没有什么朋友"这一悖论性呐喊得以可能.由于朋-友关系体现出来的对他者的友爱态度构成其他一切爱的关系的基础,因此,在形成其他爱的关系中友爱态度在存在论上具有优先地位.但是,友爱态度在我们这个时代同样存在着某种张力:它一方面在扩展自身的领域,另一方面又在失去自己的本真性根基.  相似文献   
109.
德里达的解构概念及其与马克思的思想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0.
本文通过对勘辨析德里达的海德格尔批评文本与海德格尔本人的相关文本,指出:德里达对海德格尔思想的解构,表面上看起来是对同一性原则的批评以及对原初差异性思想的贯彻;但实际上,这种貌似彻底的解构恰恰运作在“非此即彼”的传统逻辑学思路上,并因而错失了海德格尔“之间”思想的充满权变智慧的临界性,从而为一种源于犹太传统的弥赛亚虚无主义开启了后现代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