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461篇 |
免费 | 217篇 |
国内免费 | 13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920篇 |
劳动科学 | 121篇 |
民族学 | 217篇 |
人才学 | 611篇 |
人口学 | 73篇 |
丛书文集 | 2616篇 |
理论方法论 | 695篇 |
综合类 | 8055篇 |
社会学 | 2370篇 |
统计学 | 13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6篇 |
2023年 | 161篇 |
2022年 | 178篇 |
2021年 | 291篇 |
2020年 | 216篇 |
2019年 | 250篇 |
2018年 | 98篇 |
2017年 | 228篇 |
2016年 | 282篇 |
2015年 | 521篇 |
2014年 | 1082篇 |
2013年 | 982篇 |
2012年 | 1095篇 |
2011年 | 1264篇 |
2010年 | 1273篇 |
2009年 | 1278篇 |
2008年 | 1426篇 |
2007年 | 996篇 |
2006年 | 900篇 |
2005年 | 795篇 |
2004年 | 693篇 |
2003年 | 610篇 |
2002年 | 514篇 |
2001年 | 471篇 |
2000年 | 423篇 |
1999年 | 215篇 |
1998年 | 104篇 |
1997年 | 89篇 |
1996年 | 93篇 |
1995年 | 84篇 |
1994年 | 37篇 |
1993年 | 18篇 |
1992年 | 34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梁兵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4)
心理健康与否,对于一个教师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心理健康是在满足其正常心理需求的条件下获得的。因此,正确地分析、理解、对待教师的心理需求,是保持教师心理健康的基本前提。教师个体和各级教育领导者共同努力,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是个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22.
“如果中国政府允许我在中国期货交易所开户,我将投资于中国期货市场,而不是中国股市;未来数年将是商品期货市场的大牛市”。著名投资大师罗杰斯先生的话音尚未落定,中国期货市场已经开始吸引了全世界投资的目光。 相似文献
23.
程知文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8(5)
提高作文中的心理安全度,既是培养作文兴趣的需要,更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需要.提高心理安全度的前提在于尊重学生对社会生活实际的分析思考.目标层次化和评讲民主化是提高心理安全度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4.
钢琴弹奏中克服心理紧张要素有 :培养浓厚的兴趣、克服畏惧心理 ;创造良好环境、激发学习热情 ;增强记忆能力、获得成功信心 ;掌握练琴要领、熟练技能技巧。 相似文献
25.
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认为,社会环境的综合作用导致人类已进入“心理疾病”时代。他们预计,到2010年,抑郁症将排在世界发病率前15位疾病的榜首;到2020年,更将成为非常死亡和残疾的第二大原因;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带来持续而深刻的痛苦,而中国每年的自杀人数是全球自杀者总数的1/5。医学专家把“能正确处理心理危机”定为健康的新标志。 相似文献
26.
“兴会”是我国古代诗学中表示灵感现象的一个重要理论观点。“兴会”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反映了古人对文学创作活动的心理特点和规律的认识的逐步深化。“兴会”理论蕴涵着极有价值的文艺创作心理学思想 ,对于我们今天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文学创作中灵感现象的本质与特征 ,进而认识和把握文学创作的心理规律 ,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7.
青少年网络成瘾已成为当前的一种社会问题,许多家长、教师都为此苦恼,学生本人更要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本文就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特征、危害、原因及其干预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8.
29.
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带来了社会价值的多元化,人们的观念不断更新,从工作、学习到娱乐,从经济、政治到文化都发生了一次根本性的变革.这一切都给正在处于认识能力低、情绪不稳定、心理与生理不成熟的青少年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其带来了困惑与迷茫.而传统的思想教育显得空洞乏味,失去了对青少年的吸引力,面对现状无法担负起这时代的重任.为了使青少年思想教育回归生活,立足于普世中的价值,本文就青少年思想教育存在的现状及其出路,提出了一些浅略的见解. 相似文献
30.
谢文钧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35-38
过失犯罪的发生在于人在认知活动中对引起过失犯罪的危险的注意的欠缺。注意是一种伴随着认知过程中的具有“前置”性的心理状态。人认识任何事物,都要首先对该事物施加注意,没有对某事物的注意就不能对其认知。因此,各种心理因素影响认知首先就要影响注意。错觉、情绪和情感、不良意志品质和思维品质、遗忘等心理影响注意,改变注意的指向,对应当注意避免的危险没有注意,或者没有充分注意,或者不能注意时,就造成了注意的欠缺,从而构成过失犯罪。注意欠缺的类型可以划分为转移型的注意欠缺、分散型的注意欠缺、不能型注意欠缺、拒斥型的注意欠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