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97篇
  免费   654篇
  国内免费   155篇
管理学   1576篇
劳动科学   93篇
民族学   354篇
人才学   323篇
人口学   98篇
丛书文集   5213篇
理论方法论   929篇
综合类   12833篇
社会学   2771篇
统计学   616篇
  2024年   129篇
  2023年   431篇
  2022年   430篇
  2021年   539篇
  2020年   471篇
  2019年   436篇
  2018年   232篇
  2017年   369篇
  2016年   546篇
  2015年   1025篇
  2014年   2013篇
  2013年   1451篇
  2012年   1554篇
  2011年   1515篇
  2010年   1695篇
  2009年   1758篇
  2008年   2036篇
  2007年   1696篇
  2006年   1224篇
  2005年   997篇
  2004年   858篇
  2003年   743篇
  2002年   624篇
  2001年   602篇
  2000年   411篇
  1999年   260篇
  1998年   164篇
  1997年   150篇
  1996年   107篇
  1995年   79篇
  1994年   81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1997年以来,我国的货币政策在经济增长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失效,主要表现在利率机制、准备金政策、公开市场业务等方面存在缺陷。因此,必须不断完善我国的货币政策,以便更好地为经济增长提供政策指导。  相似文献   
182.
师生关系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基本问题。本文认为主体间关系是师生关系的本质属性,主体是指具有社会性的、从事着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个人,主体性是主体与客体发生关系所表现出来的以"我"为中心的能动性、占有性,主体间性是不同于主体性的、在教学中以师生共同面对的客观事物和认识对象为依托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的规定性。交往是师生主体间关系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主体间关系的核心,师生间建立主体间关系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单个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只有主体间性才能还给学生真正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83.
《上海科学生活》2003,(3):72-74
在中国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关于人的性和性能力,曾长时期是一个极端隐私、讳漠如深的问题,公开场合,人们对此话题尤恐避之不及。而被嘲讽或斥责为性无能,也意味着莫大的侮辱。但是今天,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人们对性的认识越来越客观,对待性的态度也日趋理性和宽容。社会不再视性为洪水猛兽,对涉及性的问题也不再回避。由此,因性而起的争议与纠纷也在社会生活和司法实践中日渐增多。  相似文献   
184.
在近代后期的科学背景下,恩格斯借助于当时科学理论的最新成就系统地勾画了"我们世界"的一幅幅画面.主要包括普遍联系和无限发展的画面、联系的和谐性和运动的发展性画面、运动不灭的画面、生命存在的画面、生命起源的画面、生命进化的画面和人的进化发展的画面,这些画面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恩格斯的辩证世界图景.  相似文献   
185.
李原原 《天府新论》2007,(Z1):214-215
本文梳理了传统美学超功利精神的发展和艺术家日常生活的超功利态度,并探讨了功利的社会生活与超功利的艺术追求的矛盾与统一,以及这种超功利性对当下艺术活动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86.
名词的可数性本来是句法学和语义学研究的对象,但很多学者也从认知角度解释英语中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的区分并认为这些区分直接与人类对事物本质的体验、认识和心智加工密切相关。英语名词中既有单、复数形式屈折变化又在单、复数形式时词义不同的一类名词被称为双重性名词。双重性名词的词义变化形成于事件域认知方式。当人们借用一个事件的要素去描述和命名另一个事件的要素时,命名这个事件的概念即词义就会被派生。这些派生意义和原始意义的区别会分别反映在名词数的属性上,从而发生两个意义上所指不同,而且形式上一个有屈折变化、一个无屈折变化的名词共享一个名称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7.
中国园林的空间结构及其美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园林内含园景、园境双层空间结构.表层是实体性园景空间,以"隐曲"为特征,呈现"流动"之态和"悠远"之感,营造耐游观的园景.深层是虚实相生的园境空间,以"空灵" 为特征,具有虚化、意化、融合的美学功能,展现出情味美、朦胧美、超越美.园景向园境的转化就是物象-气象-意象-意境间的渐次转化.表层园景营构以深层园境生成为旨归,最终要由质趣灵、象外见象,心境融合,生成意境.由此,中国园林营构中的形式规律要与审美心理规律同步一致.  相似文献   
188.
增强长效性是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强长效性,应明确重要性,把大学生荣辱观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点;应提高针对性,突出生活性、主体性与层次性;应回归机制性,建立健全荣辱观教育的导向、监督、赏罚与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189.
习语均为英汉语言中内涵丰富的部分,它是不同民族文化和思维方式的映照。习语的最大特点是形象鲜明、诙谐含蓄、精粹简短且形式稳固。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特定语言环境的需要,它的应用总会发生一些变化,这种演变称之为习语的变体现象。将这种变化归入依源性与发散性两大门类,以此深入探究汉英习语变体的异同现象及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0.
对我的语言学反思应该与哲学反思联系在一起。作为哲学概念的我必须通过作为语词概念的我来表达。对我的语言学反思为哲学反思提供了启发。我作为哲学概念始终是与作为主体的人相联系。正是在构建"为我而存在"关系的过程中,主体把"为我而存在"的对象与不"为我而存在"的对象区别开来,从而总是以我的姿态与客体相对应。只有当主体在意识中对主体的我予以意识时,主体才能以主体的形态在世界中凸现出来。我作为主体的自知意识在本质上是社会建构的。自我意识就是主体对自身进行反映所形成的意识。人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由此就决定了自我意识的二层涵义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自我意识既具有个体形态,又具有群众形态,二者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