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4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37篇
社会学   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人生节目是近些年来在人物节目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节目样式。较之人物节目,人生节目的主题性更为深化和明确,具有更高的社会参照价值和传播价值。本文从人物类节目主题深化的角度去关注、分析"人生节目",就人生节目目前所共同面临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就此提出对于人生节目生存与发展路径选择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2.
公益广告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公益广告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语言,在表达方式上,表现出淡化理性诉求、强化情感诉求、越来越追求艺术化的特性。公益广告语言的艺术化主要表现在:语言的情感化,语言的形象化,语言的含蓄化。  相似文献   
23.
人性化管理,就是一种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充分注意人性要素,以充分开掘人的潜能为己任的管理模式,管理内容包括情感化管理、民主化管理、自我管理、能人管理、文化管理。企业实行人性化管理,就是始终把人放在首要位置,加强人力资源开发,  相似文献   
24.
通过对产品设计中功能与形式关系、产品形式的审美因素、情绪与情感的分析,论述情感化因素在产品设计中产生的影响,阐释在产品设计中如何应用情感化因素及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5.
产品情感化设计的方法与趋势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产品情感化设计产生于智能交互技术和体验经济的社会背景,其基本内涵是以关注用户内心情感需求为中心,将预期的用户情感因素融入到产品中,使用户在产品技术功能实现的过程中,获得情感化的交互价值.在设计过程,情感化设计主要通过外显有形层、中间行为层、内隐无形层等3个层次来实现;青蛙公司提出的“形式追随激情”的设计哲学和设计的经典案例,整好融合了情感化设计的理念.  相似文献   
26.
作为艺术观赏的一部分,影视剧的观赏在社会美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影视剧的观赏过程中,虚拟性消解了欣赏者与审美对象之间的距离感,欣赏者融入到对象中。影视剧通过它的情感化效应作用于观赏者。因此,我们的影视剧创作应该是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受众获得心灵的震撼和净化,在审美愉悦的过程中得到情感的感染和向上的力量。影视剧观赏可以成为社会性美育最为便捷、也最为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27.
林菱 《成才与就业》2014,(19):33-33
正英国心理学家西蒙·伯龙·科恩认为,女性拥有"情感化"大脑,男性拥有"机械化"大脑。总体上看男女在智力水平上并没有明显差异,只是在思维结构上存在各自的优势,男性在抽象思维上有一定优势,而女性在形象思维方面更胜一筹。男性在耐性、直觉、记忆方面不如女性,他们往往没有女性健谈,也不经常向伙伴倾诉内心烦恼,借以消除压力。可见,不同性别人群对学习需求也大不同。在静安学习网上,笔者从后台获悉:2013年,静安学习网上学习者上传和发表的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28.
“向内转”既是汉末魏晋文学总貌的新质素,也是该时期辞赋发展的基本趋势。该趋势在东汉后期已见先绪,在辞赋价值理论以及表现领域均有体现。情感化与玄理化成为汉末魏晋辞赋“向内转”的两个具体向度。汉末魏晋辞赋的“向内转”,继承楚骚传统,创造了一片有别于汉代辞赋追求外在世界的审美新天地。  相似文献   
29.
"和处"意识是人类在破除自我中心主义后以平等的"同情"意识与万事万物和谐共存的理想状态。王秀杰的《水鸟集》便是这种"和处"意识的艺术化、审美化呈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情感化的"和处"意识;体验化的"和处"意识;独特视角下的"和处"意识。通过对文本的体验化解读,力求对当下生态文明及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审美和艺术层面的思考和启迪。  相似文献   
30.
自古以来,大部分家庭教育模式都是“严父慈母”,由于母亲与孩子有更多接触时间,女性本身也更情感化,因此母亲在家庭教育中更多是温柔的形象,而父亲由于要承担家庭的经济责任,与孩子的交流不太多,导致只能表现出严厉的一面。随着社会变迁,女性也开始投入到社会工作中,父亲开始和母亲一样,与孩子的交流时间增多,但是由于父亲缺乏育儿知识和交流技巧,导致父亲参与孩子教育的方式不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