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6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28篇
民族学   11篇
人才学   15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207篇
理论方法论   33篇
综合类   619篇
社会学   46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指事”定义“视而可识,察而见”中的“识”历来被理解为“认识”,造成定义语义重复,分野不明确,分类也颇多分歧。“识”当作“分别、分辨”讲,“视而可识”是说可以从形体上将一组关系字分别开来,“察而见”是说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出字的义指向。这样理解,指事字的范围和分类都比较明确。  相似文献   
142.
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是翻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所采用的侧重点不同的翻译方法,归化法的侧重点在于目的语读者,而异化法侧重点在于源语作者。在翻译"表达型"文本时两者要结合使用,缺一不可。文中还探讨了在中、英诗歌互译过程中,归化法用于转译双语诗歌中的"美",异化法用于转译诗歌中的"形美"和"音美"。在此基础上,还探讨了对不同类型的文本应采用的不同的翻译策略。由于欧美文化的强势地位,在翻译我们民族文化所独有的特色时,应采用异化法,以保留我们的文化瑰宝,提高汉语文化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143.
”是“写”的核心,“写”是中国画艺术的精神内涵,而写精神的式微和消解则是当代中国画发展的症候之一。宋人绘画批评中的“”由三个部分构成,即作为诗的“”、作为情的“”和作为“理”的“”。宋人倡导的写精神,对中国绘画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44.
"顺句驱动"是英汉同声传译的重要原则和手段。但由于英语、汉语在句法结构、词类使用、联句方式上均有不同,顺译时在汉语中往往形成"驱而不动"的现象。翻译时,如能加强英语名词、介词及复合句的动处理,则既可让译语流动起来,又更加符合汉语"流水句"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5.
连接是一种重要的语篇衔接手段,正确使用连接可以增强语篇的连贯性。以Halliday的语篇衔接理论为基础,探讨英汉连接的差异,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后,发现英语重形合,汉语重合的特点。因此,在汉译英过程中处理连接手段可采用添加关联词语、调整语序、显性连接等方法。  相似文献   
146.
陆机的“称物”、“文逮”,超越了一般的“言之辨”命题,形成了“物、、文统一”的逻辑系统,作为反映论的文学观,具有很强的概括力和普适性。不过从现代文艺观及语言哲学观着眼,“物、、文”之间的联系是极为复杂的,不同的文化形态及文学类别,“物、、文”之间的关联迥然不同。从遵循“物、、文”统一,到崇奉精神创造和语言表达的自由空间,关涉到文学疆界的拓展与文学观念的扩版。无论从纵向历史演进还是从横向关联上看,任何文艺观念都有它的不完备性,这正是文学艺术的复杂性、创造性和生命力所在。  相似文献   
147.
基于"言之辨"这一中国古代哲学原创理论和方法,藉助现代西方哲学"语言转向"的思辨性解说,对德语"将来时"这一语法现象进行了逻辑形式上的辨析。突破从语方面说明"言"与""辩证关系的传统,从语法规则和形式逻辑方面进行了语言哲学相关课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8.
柳宗元是中唐诗坛重要诗人之一,他的诗兼有学陶的简淡、学谢的精致、学《骚》的幽峭。不同的诗体,不同的书写对象,不同的创作心态,使他的诗歌创作呈现多种艺术风格。他的诗风的形成既有深厚的艺术渊源,也有深刻的精神渊源,加上个人独特的人生遭遇、深邃的思想和艺术敏感,融汇结晶为雄浑简淡的总体风貌。  相似文献   
149.
刘长卿的七律因“工于铸”、“巧而伤雅”而被明清诗论“列入中唐”,这一定位主要基于尊尚盛唐气格的审美取向。刘长卿和杜甫都处于盛唐七律已经成熟、但尚未形成独特体式优势的特定阶段,都具有进一步发掘七律表现潜力的自觉识。与杜甫的“变格”不同,他在基本保持盛唐七律“正宗”风韵的基础上,开拓了七律营造境的空间;同时突破早期七律程式的局限,探索了按抒情逻辑自由安排结构以及处理情景关系的多种手法,既将古诗曲折尽情的功能引入七律,大大拓展了七律抒情的容量和深度,又以其深沉蕴藉的艺术特色,为七律增添了一种区别于五律和七古的表现感觉。因此,为刘长卿的七律在诗史上定位,应当摆脱初盛、中晚之争的偏见,以其在体式发展上的贡献作为评价的诗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