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0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28篇
民族学   11篇
人才学   15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206篇
理论方法论   31篇
综合类   616篇
社会学   46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01.
“形合-意合”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角度论证了英汉两种语言正处于"形合"-"合"的互动进程之中,"形合"与"合"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只是"量"而非"质"的区别.根据"语言沉淀着民族的文化底蕴"和"语言凸显说话者的推理和思维方式"这两条原理,翻译家应当尽量在译文中保留源语言的表达方式,以吸取他人之长补已之短.文章一方面指出我国学者在研究"形合"-"合"现象时拿原文与译文对比的方法错误以及在探索"形合"-"合"形成因素上缺乏科学依据的臆断性,一方面对翻译理论家试图用本族语的思维模式替代外来思维模式以致阻碍语言结构良性变化的现状深感忧虑.  相似文献   
902.
本文博采古今文论家之见解,对《文心雕龙》中“而辞”十一条训进行了辨疑。  相似文献   
903.
卢梭在“公”概念基础上开出了一条不同于英国洛克式政治哲学的路向。在某种义上 ,我们可以说卢梭引发了近代政治哲学的转向。这种转向主要表现在以“公”概念为核心而引发的近代政治哲学的主题、政治权利的基础和形式、政治权利的内容等方面。然而 ,由于“公”的抽象性及其与“众”的模糊区分 ,结果使得卢梭开辟的这条政治哲学路径归于无效。  相似文献   
904.
殷的“兴象”说在诗论中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但当代学人对“兴象”的理解却很不一致。“兴象”说乃是在传统诗歌理论基础上对诗歌审美象的进一步总结,它以创作主体物我浑融,亦即“神会于物”的审美体验为根本前提,又随诗人之神、气、情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尽相同的特征。它与“境”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905.
许渊冲的诗译“三美”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许渊冲翻译理论提出的美、音美、形美的"三美"说方法适用于诗歌翻译,这是因为它适合于诗歌翻译这种文学翻译形式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906.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特定思维方式的浓缩。汉英民族分属于东西两大不同文化体系,因而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源于两个民族深层次的思维方式的不同。合的语言结构与综合性的思维方式是汉语表达的主要特征。本文从这一特点入手,对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英文写作中的合与综合性倾向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07.
结合实践探讨了零售业商标的翻译特点:既要保留原文的精华,又要符合消费者的心理。并分析了音译、译、音结合法的区别与特点。  相似文献   
908.
我国古代写诗为文都非常重视立,对立的论述颇多。他们强调的统帅作用,主张从己出,清新有创见,不要抄袭前人;要鲜明集中,切戒庞杂混乱;要深刻,要才、学、识三长,才能立中要;要含蓄,给人有余味无穷之感。  相似文献   
909.
魏博辉 《学术探索》2013,(4):108-112
语言文字不断地发展,形成了表文字和表音文字两大分支。我们把带有“表”性的语言文字统称为“会语言”,把带有“表音”性的语言文字统称为“确语言”。它们有着各自的特点。在此,对于中西方语言文字的特性进行分析,找出其差异性,这也是理解和把握中西方不同思维方式及民族精神的前提之一。  相似文献   
910.
“望文生义” 是中国人学习汉语的基本途径,也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认知本能,但它却不宜移用到英语学习中。作为一种表义符号,汉字是中国文化 “比类取象” 思维的产物,具有表现力强,象丰富,适于合的特点。 “望文生义” 与汉字汉语之间存在着一种与生俱来且天经地义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