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6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28篇
民族学   11篇
人才学   15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206篇
理论方法论   30篇
综合类   613篇
社会学   46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象思维是中医学极具特色的思维方式之一,其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渊源,早在《周易·系辞上》就有“圣人立象以尽”之说。从传统文化的视域出发,首先对象思维中、象、象等概念进行释义,并对言、、象三者关系进行疏析。在此基础上明确象思维的内涵,即象思维是思维主体将物象或拟象(符号、概念、模型等)作为思维工具,运用直觉、比喻、象征、联想、类推、顿悟等方法,来表达对世界的认识的一种思维方式。通过对象思维特点的评析,合理定位其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952.
英译唐诗宋词时,能准确传达一字一词、一境一情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许渊冲先生用他的“三化论”开创了自己独特的翻译风格,既译词句,也译情感。选择“三化论”视角,通过举例赏析,主要探究“美”传递与“等化、深化、浅化”的有机结合,分析许渊冲诗词英译中所采用的英译策略,旨在丰富翻译美学理论的具体实践,启迪译者灵活、准确地再现原诗词的美学内涵,也让译者体会只有细细琢磨和推敲才能得出较为理想的译诗,才能更深刻地感染读者,更好地传播中国传统诗词的韵味和美感。  相似文献   
953.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并概括了伟大建党精神,即"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伟大建党精神孕育于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伟大斗争,源自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的伟大实践,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追求、初心使命、政治品格,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源头的最新概括和提炼,是中国共产党立党、兴党、强党的精神原点和思想基点。伟大建党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表现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求真精神、"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践行精神、"不畏牺牲、勇于斗争"的斗争精神、"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无私精神。伟大建党精神具有先进性、实践性、革命性、政治性等鲜明特征。伟大建党精神对真理的追求与理想的坚守,表现持续的先进性;伟大建党精神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发展,体现鲜明的实践性;伟大建党精神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彰显彻底的革命性;伟大建党精神旗帜鲜明讲政治,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体现突出的政治性。伟大建党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是新时代育人的精神武器、强党的精神之源、强国的精神动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发展阶段,伟大建党精神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人理论与理想之真、初心与使命之善、品格与德性之美,是新时代育人的精神武器;伟大建党精神让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永不变质、永不变色、永不变味,是强党的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为救国、兴国、富国提供精神支撑,是强国的精神动力。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应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为立足点,从认知上坚定理想信念;以"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为连接点,从情感上促进爱党爱民;以"不畏牺牲、勇于斗争"为着力点,从志上锤炼风骨品质;以"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为落脚点,从行动上强化使命担当;知、情、、行协同发力,真正实现伟大建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954.
形合与合是英汉对比研究和翻译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虽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仍然对形合和合的界定模糊不清,对带有形合或合特征的句式结构所体现出的语用义缺少研究分析,对以上句式结构形式中的语用义在英汉翻译中义的对等转换没有加以探讨,因而对形合和合的研究有着简单化和表面化的趋向。应当澄清对形合与合的模糊认识,透过形合与合的表象,抓住以形表和以驭形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955.
所谓“” ,主要是对人生的深刻体验。宋诗往往不是以一个特定的客观物境来寓托情感 ,而是以主体之“”作为统摄 ,将一些并不联属的象组合在一起。宋诗善于言理 ,但其佳作并非枯燥言理 ,而是以“趣”含“理”。诗中之理 ,也并非是抽象的哲理 ,而是诗人对事物的独特体认 ,又带着诗人的天才智性。与理的审美化 ,构成了宋诗的突出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