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90篇 |
免费 | 24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30篇 |
劳动科学 | 1篇 |
民族学 | 1篇 |
人才学 | 12篇 |
丛书文集 | 359篇 |
理论方法论 | 58篇 |
综合类 | 501篇 |
社会学 | 49篇 |
统计学 | 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24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22篇 |
2020年 | 19篇 |
2019年 | 18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14篇 |
2016年 | 16篇 |
2015年 | 17篇 |
2014年 | 45篇 |
2013年 | 47篇 |
2012年 | 56篇 |
2011年 | 78篇 |
2010年 | 58篇 |
2009年 | 69篇 |
2008年 | 92篇 |
2007年 | 70篇 |
2006年 | 64篇 |
2005年 | 48篇 |
2004年 | 51篇 |
2003年 | 44篇 |
2002年 | 53篇 |
2001年 | 24篇 |
2000年 | 22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陈俊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5):50-55
技术与自由之间的冲突及其解决是马尔库塞哲学思想的主题。在现代技术文明社会,人的自由丧失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支撑文明社会起源和进步的理性对感性的压抑和控制。理性要求将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社会元素都整合起来去实现由技术所决定的效率目标,从而,本应是目的的人却成为实现外在于人的目标的手段。而物质化的感性则把控制和获取外在物质世界的量的多少作为衡量人的生存意义的标准,这又必然导致人成为外在物质世界的奴隶。因此,人的解放的关键在于恢复人作为真正感性的人的本质。也就是说,人可以通过感性革命——借助于审美,在未来实现一个真正的自由社会。 相似文献
92.
现代性由一些理性的概念酝酿形成.这些概念被法兰克福学派的哲学家们称之为“工具理性”,它们给功利主义以特殊待遇,将所有人的参数,如喜悦、游戏、梦想等,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好的状况”束之高阁.这导致了世界的“荒芜”,完成了对生态的掠夺.一种极性的反向变化正在人们的思想中进行.这是被社会学家们(例如索罗金)称之为文化“饱和”的现象.这也引起了理性的另一种应用:“感性理智”.也就是说,迫使我们承认“人类动物”有着一部分动物性的东西:本能、激情、感情等等.由此,人们能够到达一种“生态哲学”;也就是说,智慧与“部屋(希腊语为“oikos”)”相关联.这就是被埃德加·莫兰称作应当重新予以重视的“土地一母亲”.也就是我所讲的“积极寻根”. 相似文献
93.
庄国雄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27-32,39
思辨历史哲学对历史过程统一性的大量论述可以概括为两种基本观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整体性”观点把人类历史看作一个蕴含终极意义和内在联系、各阶段依次演进的整体;以维柯为代表的“共同性”观点则着眼于从各个历史单位独立的发展进程中概括出某些一致的方面。他们的“历史统一性”都归结于某种形而上的基础,如“天意”或抽象“人性”等。马克思认为,到资本主义时代才形成整体性的“世界历史”。在此之前,历史的统一性主要表现在各历史单位中社会关系的共同性,其基础在于人的感性活动。 相似文献
94.
感性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本文以为:在传统的本体———认识论哲学体系中,它标识着主体的认知能力;而在当代的实践存在论哲学基础上,它却意指生命现实之当下直接的存在方式;以感性为基本特征的实践构成了现代哲学的存在论基础。这一由认识论层面的认知机能向本体论概念的转变,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本文试图对这一历程进行简单的梳理。 相似文献
95.
在大众文化审美形象化和欢乐身体化的今天,大众文化语义学维度的审美思考却越来越匮乏甚至一度消失。人的存在确实需要现代经济和技术,但又不能仅限于现代经济和技术:如果说大众文化带有很大的技术“物性”,那么人不是物;如果说大众文化诱惑、满足、填塞着人的日常感性欲望,那么人不仅仅是日常感性的存在;如果说大众文化造就着一个市场秩序似的标准化感受,那么人是不能完全被标准化的。在日常感性得到较好满足的先进国家,对大众文化的批判显得很理直气壮,然而,在日常感性相对匮乏的中国大陆,大众文化的具体效益还是相当复杂的。 相似文献
96.
马克思认为人的思维、认识有“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与“从抽象的规定在思维形成中导致了具体的再现”两条紧密联系的道路。河流工程主体从现实的、感性的具体出发,围绕“场景”这一核心要素,在思想场域根据工程功能的需求而萌发原始构思,形成工程产品交互设计阶段的目标场景;对构思中的河流工程进行评估、优化及场景验证,提升工程设计的合理性,在物质空间建构河流工程物;而后通往理性的抽象,直至理性的具体的再现,确定整体工程设计方案,在观念和抽象层面构思工程实际应用场景。从思想场域、物质空间、场景应用中展开叙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在河流工程场景建构中得以拓展。河流工程场景的发生及其应用,其地域性与情境性决定着工程的不可还原。诸多场景的重叠耦合,模糊了工程主客体的界限,延伸出适应新的社会场景的新行为。驱动着人们以“一种超越于一般的规则应用的能力”的“实践智慧”去智慧地实践,形成“工程共同体内部治理”的普遍的行为准则,使一种切实可行的实践性伦理规范有效地融入河流工程构思、设计、建造与运行全过程。
相似文献
97.
艺术在本质上是人的精神和生命活动的感性显现。感觉解放和感性革命的历史过程是进入现代文明不能超越和替代的历史阶段,它对当代中国文化艺术的建构和反思都有积极意义。那么,感性如何推动现代艺术的发展呢?无论从文化史角度看,还是从西方艺术高峰角度看,抑或从欧洲文明史角度看,艺术、文化与感性都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几乎每一次文明的昌盛期都伴随着相应的艺术繁荣。可以说艺术既是文明的感性动力,又是文化的象征物。感性产生艺术,才有了艺术的存在;艺术用它特有的视觉符号和艺术形式表现人的梦幻和追求,唤起人的生命精神。笔… 相似文献
98.
面向21世纪的学校美育课程应是一组课群,而不是一门课程.这些课群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从小学至大学).它既包括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又包括学校第二课堂;它既包括活动类课程、赏析类课程,又包括理论类课程和渗透类课程;它的内容既涉及到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类型的人类艺术经典作品,涉及到青少年的艺术能力培养,又涉及到美学、美育、艺术史、艺术批评、审美文化等基本知识.小学阶段美育课群的目标设置为感性教育(敏锐感知,激发情感与想象);中学阶段美育课群的目标设置为趣味教育(在审美赏析中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大学阶段美育课群的目标设置为人格教育(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塑造健康人格). 相似文献
99.
论马尔库塞对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尔库塞认为,建立在“绝对贫困论”基础上的“正统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在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面临着“危机”。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统治和压抑已经深入到人的感性———即本质规定中,因此革命应该深入地触及到人的本质。革命的任务就是建立新感性,其途径是艺术和审美。马尔库塞给资本主义痼疾开出的药方虽然可口但却不能治病。 相似文献
100.
中国审美现代性的一个症结在于长期以来我们没有能够真正建立起浪漫的审美范式.西方浪漫范式的内涵是审美感性、审美独立与审美批判,而这在中国现代审美实践中是难以实现的.缺乏真正的浪漫范式是我们的审美现代性难以实现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